抑郁症是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除有心境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过低等精神症状外,还包括躯体不适如疲劳、失眠、头痛、头晕、口渴、咽喉不适、胸闷、心慌、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大便不调、性欲减退等等。现代社会随着多种应急因素的加剧,抑郁症已成为常见病、高发病。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中医理论认识

中医的郁证与抑郁症类似,认为是因情志拂郁导致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的病证,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各种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大病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患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西医病证。中医虽无抑郁症病名,但有关抑郁症的论述和治疗却散见于许多古代医籍中,为我们现代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般多采用复方进行治疗。传统中医学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多将抑郁症分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滞血瘀、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若干证型。临床上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分别配用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补肝肾等治法。药物则多以理气、祛痰、安神、开窍、补益心脾等类为主。

1、源流

中医早在《内经》就有与抑郁症类似的描述,《灵枢·癫狂篇》“狂始生,先自悲也”,可能是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特征的最早记载。《灵枢·癫狂篇》还有“喜怒、善忘、善恐者,得之忧疾”的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亦有“阻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的记载。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疾病与抑郁症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关的方药仍在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抑郁症。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不渴身上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胸满,烦惊”,认为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肝失疏泄。《金匮要略》中涉及此类症状的病证主要有百合病,脏躁等。百合病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得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知之疾,而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形象地描述了患者的焦虑状态,本病病位在心肺,是由于阴血不足而影响神明,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感觉等的异常,酷似抑郁症的寡言少语,行动犹豫不决,食欲改变等症状。若为阴虚内热者,则出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表现,治以百合地黄汤,滋养心肺阴血,清热安神。若百合病日久,阴虚内热甚者,口渴明显,又有栝蒌牡蛎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记载了有关脏躁的证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本证由于长期情志不舒,思虑过度,心肝阴血不足,而累及脾肺肾,文五脏阴液俱亏,虚火躁动而脏不藏神。方用甘草、大枣养脾生津缓急,小麦养心血,舒肝郁,滋肺阴。其中还描述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后世医家形象地称为“梅核气”,如临床上抑郁症的患者常见的咽部不适,如有物梗阻感,方用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元时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了“气、血、痰、火、湿、食”的六郁学说,把郁证明确作为一种独立病证来论述,并立越鞠丸治疗。

明·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指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说明了以情志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狭义郁证已逐渐成为研究的主体。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郁证》中云:“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并提出情志之郁以“怒郁、思郁、忧郁”三者为主的见解。在治疗上认为“忧郁内伤之治,若初郁不开,未至内伤,而胸膈痞闷者,宜二陈汤、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调气平胃散,或神香散。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归脾汤,或寿脾煎。若忧思伤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肌肉日削者,宜五福饮、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

明·赵献可《医贯·郁病论》中五郁以木郁为先导,故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肝胆气舒则诸郁皆解,逍遥散是赵氏治疗木郁的主方。

清代医家张潞等撰《张氏医通·卷三·诸气门上·郁》中提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然郁多于妇人......”,与现代研究抑郁症的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相符。

清·林佩琴《类证治载·卷之三·郁症论治》中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指出了郁证的中医病理演变规律。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中云:“其原总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其症心脾肝胆为多”。阐明了郁证常涉及的脏腑,并且在治疗情志之郁时,多清泄上焦郁火,或宣畅少阳,或开降肺气,通补肝肾,泄胆补脾,宣通脉络。

从以上古代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抑郁症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五脏藏五神主五志是中医学对精神系统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因此抑郁症的中医治疗多从调理肝、心、脾、肺、肾入手。

2、中医临床治疗

抑郁症的中医治疗以五脏理论为辨证指导,辨别所属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常用的复方有:肝气郁滞者可选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肝郁脾虚者可选用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心脾两虚者可选用小建中汤,六君子汤,归脾汤,甘麦大枣汤等;心肺阴虚者可选用百合地黄汤;阴虚火旺者可选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化裁等。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摸索抑郁症的治疗方面,总结了很多可贵经验。有关报道如:

金子善彦[1]利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病期在5月以上的抑郁症患者12例,显效3例,有效4例,稍有效2例,无效3例,多数病例在服药后3-5天即可改善症状。

张氏[2]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抑郁状态40例,治疗8周后,精神症状完全消失20例,症状大部分消失15例,症状无变化5例。

尾畸哲[3]认为一些补气健脾药如小建中汤能改善抑郁、焦虑情绪,适用于不伴有意志减退、精神症状比较活跃者;而对伴有意志减退的抑郁状态运用含补肾药的人参养荣汤等,且此方对老年抑郁症频发的罪恶、疑病、妄想等有效。

丁氏[4]以补益心脾,舒肝理气为大法,采用甘麦大枣汤加香附、柴胡、郁金等治疗抑郁症40例,痊愈27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89.5%。

简井末春等[5]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抑郁症,其中躯体症状如失眠,咽喉异物感,心悸,头重感等改善率高,而全身倦怠,眩晕等症状改善率稍低;精神症状中如焦虑,紧张,抑郁等症状改善率高,意志减退症状改善率低。并认为本方更适用于以自觉症状为主的虚证女性。

胡氏[6]用半夏厚朴汤并磁朱丸治疗抑郁症例,其中痊愈例,占70%。

李氏[7]用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症90例,其中痊愈64例,好转7例,有效率78%。

中田辉夫[8]用加味归脾汤治疗抑郁症辨证属虚证的患者10例,有效者6例,认为本方对老年患者疗效有明显优势。

全氏[9]认为抑郁症与中医学中的百合病类似,证属心肺阴虚,故采用百合地黄汤治疗30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徐氏[10]认为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与抑郁症之焦虑失眠相似,认为本病多因肝郁化火而伤及心阴,用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38例,痊愈19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92%。

二、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诱发原因效多,针对某单一环节的药物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并且合成抗抑郁药大多存在抗抑郁谱窄,副作用大,药价高和易复发等缺陷。因此,中医药的优势越发体现了出来。研制与开发抗抑郁药也越来越注重在传统中医药中寻找契机,这些都促进了当前中医药研究的进展。

1、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研究的逐渐深入,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在减轻药物副作用和提高疗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尝试引进了现代医学的评价方法和机制。

刘氏[11]等用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加减组成复方枣仁安神丸健脾、养心、开郁,与三环类抗抑郁西药配合治疗抑郁症。中医辨证属虚证的治疗组67例,痊愈53例,占79.10%;显效10例,占14.93%;无效4例,占5.97%;总有效率94.03%。设立用三环类抗抑郁西药治疗的对照组36例,痊愈21例,占58.33%;显效9例,占25.00%;无效6例,占16.67%;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学处理,p0.05。控制临床症状治疗组平均为17.25天,对照组为25.87天。

王氏[12]以越鞠丸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抑郁症28例,并设立口服西药谷维素、安定的对照组14例。结果好转,治疗组24例,对照组7例;未愈,治疗组4例,对照组7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对照组为73%。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朱氏[13]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以文拉法辛与逍遥丸联合治疗抑郁症30例为治疗组,对照组为单用文拉法辛治疗30例,用TESS评定。结果分析对照组有口干18例,多汗5例,恶心12例,头痛4例,头晕8例,且血压偏高4例,视物模糊2例,便秘2例,心动过速1例;治疗组口干10例,多汗1例,头痛头晕各2例,视物模糊1例,两组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肌酶均无异常。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从临床观察,治疗组的远期疗效较好。

魏氏[14]自拟百合汤加味治疗抑郁症85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7岁,最大72岁,平均42.6岁。结果显效34例(40.00%),无效12例(14.12%),总有效率85.88%。其疗效高低顺序依次为:心肺阴虚,肝郁阴虚,肺肾阴虚,心肾不交,痰热内扰。经统计学处理,不同证型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常氏[15]等用中西医结合随机对照方式治疗抑郁症44例。治疗组23例用逍遥散加减配合抗抑郁西药丙咪嗪,对照组21例单用丙咪嗪,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后各评定一次。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疗效、HAMD各因子减分情况和减轻丙咪嗪副作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储氏[16]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郁病,并设立内服西药阿米替林对照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周症状变化及副作用,按照症状的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为0、1、2、3分,采用副反应量表(SERS)评定副反应。结果显示治疗组91例,治愈62例(治愈率68.13%),好转24例(好转率26.38%),未愈5例,总有效率94.51%。对照组71例,治愈39例(治愈率54.93%),好转21例(好转率29.58%),未愈11例,总有效率84.51%。经统计学处理,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有5例出现副反应,发生率5.94%;对照组45例出现副反应,发生率63.38%,对照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赵氏[17]等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更年期抑郁症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博乐欣;治疗组给予博乐欣和中药活血化瘀胶囊。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疗效参照HAMD量表。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西药。

2、中药研究

现代化学合成的药物(如第一代、第二代合成抗抑郁剂)在长期服用后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大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患者被迫停止治疗。因此中药研制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国内外的







































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
白癜风前期症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yy/18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