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判断血糖控制情况?
我们说糖尿病患者70%靠自己,剩下的30%才是靠医生。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包括自己要控制饮食,适当活动,自我病情监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糖尿病患者的医院医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比如最近血糖、血压的情况。医院里的医生不能对每一个病人的情况都完全了解,如果病人自己对如何监测病情有所了解,比如3个月应该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1年应该做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化验,到了应该检测的时间可以主动提醒接诊医生,也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病情监测。
病情监测的第一个方面是血糖控制水平。血糖控制水平我们有三个判断方法,包括①血糖;②尿糖;③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反映的是测定当时的血糖水平。根据测定时间,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血糖和凌晨2-3点血糖。
1、空腹血糖是指早上进食早餐前检测的血糖(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个是测定空腹血糖的时间,一般来说早晨6-8点测定的血糖才是标准的空腹血糖。早上即使不吃东西,血糖也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逐渐升高的。也就是说,十点的血糖会比八点的血糖高。为了避免检测时间对血糖的影响,我们就规定早晨6-8点测定的血糖才是真正的空腹血糖。第二个要注意的方面是空腹的时间,也就是测定血糖前多长时间不能吃东西。标准的空腹血糖指隔夜禁食8-10小时后检测的血糖。也就是说,一般前一天晚上10点以后就不能吃东西了。要是很晚还进行加餐,超过10点,第二天的血糖就不能算空腹血糖了。
2、餐前血糖指的是各个主餐前的血糖,即早餐前、午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如果早餐在8点以前进行,那么早餐前血糖也就是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我们一般指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2小时指的是从吃第一口食物开始算两个小时,而不是从吃完饭才开始算。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一定是餐后2小时,实际上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最开始的研究都是测定的餐后2小时血糖,因此经过很多研究的检验,大家知道了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控制在多少是合适的。如果你测定的是餐后1个半或者3个小时的血糖,那么很遗憾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来判断你这个时候测定的血糖是否正常(孕妇除外,孕妇也可以测定餐后1小时血糖)。
餐前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是我们判断血糖控制好坏的标准,大家经常会问哪一个更有用,实际上它们各有各的意义。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是我们血糖最高的时候,中国人更容易出现餐后血糖的升高,可能餐前血糖已经控制的不错了,但是餐后2小时却比较明显的升高,因此只测空腹或者餐前的血糖可能不能全面的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可能认为血糖已经控制的不错了,实则餐后血糖还是高的。
餐前血糖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判断血糖的高峰,主要是为了判断有没有低血糖,因为餐前是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所以如果经常出现餐前心慌、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还要注意监测餐前血糖。
3、凌晨2-3点血糖则是人体24小时中血糖的最低点,主要作用是发现夜间的低血糖,在一些使用胰岛素的病友中,空腹血糖高时经常需要测定凌晨2-3点血糖来判断胰岛素能否加量,因为有些空腹高血糖可能是由于夜里出现低血糖后反弹的高血糖,这时胰岛素非但不能加量,还有可能需要减量,这些病友中需要间断测定凌晨2-3点的血糖来判断胰岛素量是否合适。
二、如何监测血糖?
血糖的测医院抽血化验静脉血糖,也可以通过血糖仪自己(医院)测定指血血糖。静脉血糖由于测定选择的方法更加精确,因此比指血血糖的精确度更高,血糖仪测定的指血血糖允许有10-15%的误差。我们在诊断糖尿病时一定得通过静脉血糖才能诊断,而不能靠指血血糖诊断。但是有些病友觉得静脉血糖更准,平医院抽血测定,这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平时血糖的测定并不需要那么精确,比如6.7mmol/l的血糖和6.3mmol/l的血糖可能并不会对我们决定质量方案造成太大的影响,而每次都去抽静脉血糖太麻烦了,并不值得,并且前面说过空腹血糖一般指的是6-8点的血糖,去医院抽血经常过了8点,不是严格的空腹血糖,医院抽血一般只能在上午进行,下午和晚上的血糖就无法监测了。因此我们推荐只有在诊断是否是糖尿病时才查静脉血糖,而确诊糖尿病后只用监测指血血糖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人每1-2周或更长时间测定1~2日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就可以了,而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应增加每日监测次数,隔日甚至每日多次监测,包括睡前血糖。以下情况应严密监测(一天测3-7次),包括①病情不稳定时(如合并感染或血糖很高),②更换药物时,③胰岛素强化治疗者(一天注射≥4次或用胰岛素泵的患者),④1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什么时候测定血糖方面,一天的不同时间点多次监测血糖比在每天同一时间点监测血糖效果好,因为前者更容易反映一天血糖的变化规律,而如果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测血糖,您就不知道其它时间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控制的标准是参照正常人血糖来制定的,最理想的空腹血糖是4.4-6.1mmol/l,非空腹血糖是4.4-8.0mmol/l。但是一定要记住,血糖控制的目标是因人而异的。老年人控制标准可以适当放松,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在6-7mmol/l,餐后血糖在8-10mmol/l就可以了,如果一般情况不好,合并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血糖控制目标值可以更放松。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更担心低血糖的风险,血糖控制的越好,低血糖风险越高,为了避免低血糖,血糖可以适当偏高。而孕妇和老年人相反,血糖控制要求比正常人更严格。
尿糖:很多病友从糖尿病名字的字面上理解,觉得只有尿糖阳性才能诊断糖尿病。这个想法实际上是一个误解,因为在早期还不能快速准确的测定血糖,只能靠尿糖来间接的判断血糖,但是由于现在血糖已经能够快速准确的测定而且花费也不大,所以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主要是靠血糖,已经不推荐尿糖作为判断血糖的方法了。尿糖的缺点包括①受肾糖阈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肾糖阈不正常时,尿糖监测结果不准。②尿糖不能反映即时血糖。③尿糖试纸都是半定量,不象血糖那样精确。如尿糖(++++),血糖可以是17.0mmol/L,也可以是30.0mmol/L。④尿糖测定不能发现或预示低血糖。⑤尿路感染、月经、某些口服药物可影响检查结果。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判断糖尿病控制情况主要靠血糖,已经不推荐尿糖作为判断血糖的方法了,尿糖结果仅能作为血糖控制情况的参考。
判断血糖控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顾名思义,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红血球中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有以下几个特点,所以它在糖尿病的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⑴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⑵生成缓慢: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吃饭也不影响其测定,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
⑶一旦生成,就不再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更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两到三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除了糖化血红蛋白之外,还有糖化血清白蛋白或果糖胺,也能反映较长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三、如何记录血糖监测?
知道了如何监测血糖,也按要求进行了血糖监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是必须把血糖监测的结果记录下来。一方面记录的信息会更全面,另一方面记录的过程实际上自己也有机会去分析血糖变化的规律,对自己的糖尿病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详细的血糖监测日记上要包括血糖监测的时间、监测与进餐的关系(是饭前还是饭后的,是饭后多长时间,一般来说饭后就是饭后两小时,但是如果不是饭后两小时,可以特别注明),具体的监测结果,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时间、种类、剂量,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低血糖症出现的时间,与药物、进食或运动的关系、症状的体验。
血糖记录本一方面平时自己可以经常翻阅一下,琢磨饮食运动用药对自己血糖的影响,特别是在有时要做一些和平时生活习惯不太一样事情,比如吃一些特殊的饮食,像披萨饼,或者做一些比较大运动量的运动,像打羽毛球,可能会对血糖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那么在进行这些事情前看一下上次进行类似事情时血糖变化,可以及时调整,避免出现血糖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医院看病时,一定要带好您的监测日记,这对大夫能够迅速的把握您血糖变化的规律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所以糖尿病病友每次就诊时除了要记得带就诊卡、病历本等,一定要把血糖监测日记也带上。
关于我们:
我的名称:康宁焱糖尿病食疗家园
我的账号:kny-(←长按复制)我的--我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