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博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上海第三届西中医联合治疗心律失常高峰论坛暨稳心荣耀30年学术研讨会于4月2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三楼国际厅举行。
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群山教授和上海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颖敏教授共同主持。此次会议主席由海军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廖德宁教授担任,同时会议特邀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李毅刚教授和会议特邀嘉宾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房颤中心主任、心脏介入中心副主任、心脏电生理亚专科主任朱文青教授等专家,近千名临床医师现场聆听本次会议,多名医师通过在线直播观看了专家的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主题内容是心律失常的现行治疗方法和西中医联合治疗的发展方向及稳心颗粒的专家共识的解读。目前心律失常的治疗仍然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难题。最近非药物治疗方法发展十分迅速,比如导管消融、冷冻消融等,但是药物治疗方法发展缓慢。尤其是西药副作用比较大,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带来其他更严重的问题,不宜于长期用药。所以研究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找到特异性治疗心律失常而基本不影响心脏其他功能的药物尤为迫切。
李毅刚教授作报告
李毅刚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指出,蒲肯野纤维原来被只认为是心室细胞特化出来的一种细胞,二者的差异了解很少。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证据表明蒲肯野纤维参与折返性心律失常,局灶触发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与心肌梗死相关的心律失常关系密切。李教授带领团队首次发现蒲肯野纤维晚钠电流的频率依赖性比心室肌细胞大,这主要与蒲肯野纤维晚钠电流独特的衰减和复活动力学有关。而抑制晚钠电流能够改善蒲肯野纤维的电不稳定性,抑制早后除极。然而更加让李教授惊奇的是发现稳心颗粒可以选择性抑制晚钠电流,有效终止蒲肯野纤维相关心律失常。以上两项重要研究成功分别发表在心律失常最权威的Heartrhythm杂志上。目前稳心颗粒临床上不但可以治疗室早,房早,对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抑制作用。稳心颗粒医学临床试验在年就已经开始进行,李教授所在的上海医院作为稳心颗粒循证医学临床试验参研单位。多项临床试验表明,稳心颗粒对室早、房早改善非常明显,对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改善也非常明显,副作用小,相信稳心颗粒能够成为优秀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
廖德宁教授作报告
廖德宁教授在学术报告中综述了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机制与防治进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VA具有发生率高、发生较早等特点,使得领域内一直在探索ACS发生VA的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变化,血流动力学不稳,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现在中国胸痛中心的大力建设,许多地区进入了“PCI”时代,但是仍然有不少ACS病人在PCI/溶栓之后仍然发生VA,可能与交感神经过度异质性增生有关,所以仍然有必要进行抗交感神经、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传统AAD对正常和“异常”离子通道无明显选择性,故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具有“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和不同程度的负性肌力作用,加重和/或引发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虽然能够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猝死,但并不能有效终止VT/VF发作,在终止心律失常急性发作中并无地位。第VI类AAD可以选择性地阻滞因缺血、心衰等原因引起的病理性晚钠/晚钙电流,而对正常离子通道影响较小。在这类药物中,稳心颗粒被证明具有选择性抑制心室晚钠电流,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
朱文青教授作报告
朱文青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指出年10月30日,AHA/ACC/HRS发布了新版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及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这是年后的首次更新。朱教授结合新版指南,从检查评估、基础防治、急诊管理、合并症处理以及高危人群临终关怀等方面作详细解读。在药物应用方面,中药稳心颗粒在防治心律失常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Antzelevitch教授研究证实稳心颗粒与奎宁丁抑制实验性Brugada综合征诱发心律失常,希望这一机制研究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在专家精彩报告结束后,大会举行了心动东方“稳心杯”基层医师心电知识培训竞赛启动仪式。“心动东方”心电学知识竞赛自年举行首届活动以来,无论是竞赛的形式,还是竞赛的过程,以及参赛医生所表现出的专业水准,均获得了业内认可。作为提高心律失常诊治与心电图读图水平的实战性学术交流,“心动东方”为临床疾病的诊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心动东方“稳心杯”基层医师心电知识培训竞赛启动仪式合影留念
在会议举行之际,梅斯医学记者有幸能采访到会议主席廖德宁教授、特邀嘉宾李毅刚教授和朱文青教授。
廖德宁教授接受梅斯医学记者采访
记者:廖教授您好,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不佳,而稳心颗粒因其优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行业共识。您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机制研究的专家之一,曾提出稳心颗粒是属于第六类抗心律失常药的观点,这是基于怎样的一个思考?而且稳心颗粒抗心率失常的机制与西药有什么不同呢?其优势是什么呢?
廖德宁教授:过去的抗心律失常药通常作用于心肌离子通道,但并没有特异性。因此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源于这些药物同时也会阻滞正常的离子通道影响了心肌的正常功能诱发心衰,也会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如复极离散度增加、有效不应期差异等等。过去一直在寻找可以特异性治疗心律失常不影响心脏其他离子通道副作用小的药物。最初Jefferson大学的严干新教授发现晚钠通道电流的出现是引起缺血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并发现稳心颗粒能明显抑制心室肌晚钠电流。我们国内的李毅刚教授发现稳心颗粒可以选择性抑制晚钠电流,有效终止浦肯野纤维相关心律失常。所以我们说的第六类抗心律失常药,如现在临床上用的雷诺嗪、稳心颗粒有其治疗心律失常的特异性和安全性。
另外目前采用PCI/溶栓加β-阻滞剂的治疗方式仍然对一些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起作用,那么对于这类患者我们期望能研发新的治疗药物。而任何一个抗心律失常药都需要漫长的研发试验过程,而步长集团能够大胆挑战迎难而上值得钦佩。
李毅刚教授接受梅斯医学记者采访
记者:李教授您好,通过研究您首次发现蒲肯野纤维晚钠电流的频率依赖性比心室肌细胞大,您能为我们讲述一下该项研究成果的意义吗?未来其在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有何推动意义吗?
李毅刚教授:目前我们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非药物治疗发展迅速,而在药物治疗领域发展比较慢,特别是西药的治疗遇到瓶颈。关键问题是大部分西药对离子通道的抑制性多是单通道选择性的,副作用较多。目前仍无太多进展。而认识和研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是研发新药的首要途径。我们的这项研究针对蒲肯野纤维和心室肌纤维的电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蒲肯野纤维功能异常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发现蒲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细胞在晚钠电流的频率依赖性和使用依赖性差别非常大。稳心颗粒可以抑制晚钠电流可以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在于抑制了蒲肯野纤维对晚钠电流的频率依赖性,而对快钠电流的抑制明显比较小,副作用小,这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和研究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朱文青教授接受梅斯医学记者采访
记者:朱教授您好,当前药物治疗心律失常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室性心率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迅速。那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当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现状吗?未来您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发展有什么期盼呢?
朱文青教授:目前药物治疗目前没有疗效好的新的西药出来,老的药物副作用大,疗效相对有限。近来介入治疗有较好的进展,如导管射频消融等取得了较好的突破,过去对无器质性病变的病例进行了很好的治疗,现在对有器质性病变的病例也开始了探索。另外起搏器尤其是ICD的治疗也是我们临床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有些病人还需要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我希望能有更好的能源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消融术中,因为在消融术中心室的消融相较于心房需要更大的能量透壁。另外我希望会有更好的设备和仪器能够更加精准找到病灶的起源。也希望科技的发展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
长按小孩得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hl/1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