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现及其导管射频消融是近年房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进展[1,2],其心电图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局灶性房颤的自然发作过程,分析其发作特点及临床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10~-12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确诊为局灶性房颤者65(男45,女20)例。年龄52±12(36~58)岁。排除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严重贫血患者。对照组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动态心电图检查无房颤,只有常见型的短阵房性心动过速者40(男30,女10)例,年龄52±10(35~56)岁。
1.2动态心电图检查
PhilipsZymed动态心电图记录和分析系统,记录日常生活状态下的24h心电活动。三通道24h连续记录,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回放分析,以25mm/s纸速打印需要分析的心电图资料。
1.3观察指标
统计单个房性早搏(房早)总数,房颤的发作时间和发作阵次数,每一阵房颤结束到下一次房颤开始中间夹有3次以上的窦性心搏,否则计为一阵房颤,中间夹有3次或3次下以窦性心搏者称为房颤中夹有窦性心搏。能够诱发房颤的房早(包括直接诱发房颤和诱发房速或房扑转变成房颤)的数量、房早的配对间期(PP′)和早搏指数(PI),PI=PP′/房性早搏前1个窦性心律的周长(PP),与诱发房颤的房早非同源的不能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配对间期和早搏指数。统计房早直接诱发房颤和房早诱发房速或房扑转变成房颤的阵次。大于1.5s以上长间歇的例数,房颤发生前房早呈二联律的例数,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例数。
2结果
局灶性房颤组:65例动态心电图共记录到阵房颤。24例患者仅1阵房颤发作,其余41例患者发作1阵以上,最多32阵,中位数为8阵/24h,每阵持续时间为±min,58例有频发的房早≥次/24h,余7例有偶发的房性早搏次/24h。阵房颤均由房早诱发,诱发房颤的均呈“P′onT”现象。阵房早直接诱发房颤,阵房早诱发房速或房扑转变成房颤。诱发房颤房早的配对间期为±96ms,PI=0.45±0.09;与诱发房颤的房早非同源的未诱发房颤的房早配对间期±88ms,PI=0.55±0.12,两组房早的配对间期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65例房颤患者有22例房颤发作时夹有窦性心搏。56例房颤发作时感到心慌、气短,从记录中发现症状与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次/min)有关。65例患者房颤发作时均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15例患者房颤发生前有房早二联律。9例患者在房颤自然终止后出现1.5s的长间歇。阵房颤中阵房颤发生在20∶00~08∶00;阵房颤发生在08∶00~20∶00。
对照组:4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均有常见型的短阵房速,23例有频发房早次/min。引发房速的第1个房早的配对间期(PP′)为±85ms,PI=0.62±0.15,与局灶性房颤组诱发房颤组诱发房颤的房早配对间期和PI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局灶性房颤是指房颤的发生起源于一个或多个局限的部位即局灶。此异位兴奋点发放快速激动触发房颤发作[4]。导管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后多数局灶性房颤可以根治[2,4]。本组资料表明局灶性房颤心电图特点为房颤的诱发与“P′onT”的房早有关,诱发房颤房早的配对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早搏指数小于对照组,房颤可直接由房早触发,亦可由房速或房扑转化。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中可见一阵或数阵不等;部分患者在房颤发作中间可夹有窦性心搏。房颤发作时均见有室内的差异传导,说明房颤时心室率较快,当≥次/min时,多数患者可有心慌、气短症状。房颤的持续时间短的只有几秒钟,长的可达数小时。同时有与诱发房颤的房早同源的孤立性房早发生,提示房早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为过短的配对间期的房早,可能触发了耦联较差区域局部心肌的自律性,此局灶心肌经触发能够产生快频率的心动过速,而心房的其它部位不能按1∶1的比例跟踪,则表现为房颤。另外非匀质的各向导性细胞间耦联使局灶的房性心动过速触发周边的心房组织,在快频率局灶病变周边的耦联较差区域,即缓慢传导区成为颤动的出口[5]。
局灶性房颤的发生有着昼夜分布规律,多数病例昼夜均有发作,但白昼明显多于夜间。于20∶00~08∶00发作者,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08∶00~20∶00发作者可能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这对导管射频消融时成功诱发房颤有很大意义。针对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而触发房颤者,可通过给予按压眼球、Valsalva动作等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作为房颤的诱发方案。针对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而触发房颤的患者可通过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兴奋交感神经而成功诱发房颤。
9例患者房颤自然终止后出现1.5s的长间歇,经导管射频消融后的窦性心律无一例有窦性停搏和房室传导阻滞存在,说明房颤自然终止后对窦性心律可产生超速抑制造成长间歇,房颤前有房早二联律的发生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6]。
导管射频消融后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评价消融是否成功的主要手段。消融后结果为配对间期短的诱发房颤的房早基本消失,房颤不再发生,一般认为需要随诊半年并通过多次监测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局灶性房颤有着一定的规律和心电图特点,可根据其特点去筛选导管射频消融的合适病例,寻找一种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诱发方案,评价消融的效果。
张录兴,郑强荪,薛玉生,田建伟,何勇,柳荫
医院心血管内科
版权心脏杂志
利益冲突:无
免责声明
平台推送文章来自网络或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hl/2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