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房性逸搏,
3,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4,房性心动过速,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分析:
一、前2行和第3行的第一个心搏是窦性心搏。
第3行第2个心搏是房性逸搏,并为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的起点。
最后一行是房性心动过速。
第3、4、5行为房速合并二度1型、高度房室阻滞
二、二度1型房室阻滞心电图特征:
(1)窦性P波规则出现。
(2)房室传导的文氏现象及周期:PR间期进行性延长(但PR间期的增量逐渐减少),直至出现一次心室漏搏,其后PR间期又恢复为最短,再逐渐延长,直至再次出现心室漏搏。此现象周而复始形成文氏周期。
房室传导比例常为3:2、4:3、5:4等。
(3)RR间期逐渐缩短突然长间歇。
(4)心室漏搏所致的最长RR间期,短于任何两个最短的RR间期之和。
三、房性心动过速的频率~bpm,房性P-P间期可以匀齐,也可不规则。
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干扰、隐匿传导,合并房室传导阻滞者,可有明显的P’R间期延长或心室漏搏、房室传导比例2:1,3:1,4:1,或3:2,4:3不等。
房率快、房室传导不成比例时,需要和房扑鉴别:
(房速的P波频率~/min,F波频率~/min。)
四、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有两条
1,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P波因阻滞未下传心室。
2,房室传导比例大于2:1的房室传导阻滞,半数以上P波因阻滞未下传心室。
对于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对应P波进行逐个分析,观察P波出现的时相,如半数以上P波发生于ST段或T波顶峰前未下传心室,不能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大于60bpm以上时,尽管几乎全部P波都不能下传心室,也不一定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因为往往还有干扰因素与隐匿传导在起作用。
只有发生于心动周期的反应期内的半数以上P波未下传者,逸搏心律的频率小于60bpm,才可确诊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陈中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hl/2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