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发生在房室结,而且是折返机制,最常见于房室结双经路。

1、房室结解剖部位:

从右心房侧观察心脏,下腔静脉的欧氏瓣延续而成的Todaro腱,三尖瓣隔侧瓣和冠状静脉窦组成的三角形,称为Koch三角,Koch三角的顶点,即为房室结所在位置(图1)。

图1Koch三角组成及房室结位置,图中的黄色圆圈即为房室结(AVN)所在(图来自丁香园)。

2、形成条件基础:折返性心律失常形成的条件:(1)解剖学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2)单向阻滞及传导延缓;(3)激动折返时间超过环路的不应期。房室结分为功能不同的两条径路(故而称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速度快的快径路β和传导速度慢的慢径路α,快径路传导速度快但不应期长,慢径路传导速度慢但不应期短。适宜的激动,遇到了快径路的不应期,沿慢径路缓慢传导,激动到达房室结远端后,快径路β已脱离了不应期,快径路被逆向激动然后再沿慢径路前传。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折返(如图2)。

3、AVNRT的逆传P波位置关系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发生于房室结区域,上联心房,下接希氏束-心室,心房和心室均非折返环的组成成分。折返激动上传心房形成逆传P波,下传心室形成QRS波,至于逆传P波和QRS波的位置关系,则取决于各自传导速度。

(图3来自丁香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逆传P波和QRS波的关系,上传心房速度快于下传心室,则逆传P波出现在QRS的前面,形成II、III、aVF的Q波(A);如上传心房速度慢于下传心室,则逆传P波出现在QRS波的终末部,形成II、III、aVF的S波或V1导联的r波(B);如上传心房速度接近于下传心室,则逆传P波重叠于QRS波内,逆传P波不可见(C)。

4、AVNRT分型

以慢径路前传的类型,称为慢-快型AVNRT,也称为典型AVNRT(75%左右,多见);以快径路前传的类型,称为快-慢型AVNRT,也称为不典型AVNRT(25%左右,少见);不典型AVNRT还包括慢-慢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这一类(房室结三、四径路构成折返环路引起的心动过速,罕见)。

因逆传径路传导速度等不同,决定了逆传P波和QRS的位置关系,慢-快型逆传速度快,因而逆传P波常和QRS波重叠;快-慢型逆传速度慢,P波常位于下一QRS波前,表现为长RP的心动过速;慢-慢型介于两者之间。不同类型AVNRT的体表心电图表现不同(图4)。

(图4来自丁香园)不同类型AVNRT的体表心电图表现

慢-快型AVNRT,心电图特征:窄QRS波心动过速;RP间期<70ms,表现P波很窄(40~50ms);假S波(Ⅱ、Ⅲ、aVF)、假q波(Ⅱ、Ⅲ、aVF)、假r波(V1)(图5)。

图5

快-慢型AVNRT,心电图特征:窄QRS波心动过速;RP间期>PR间期;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V1正向;逆传P波窦口最早(图6)。

图6

慢-慢型AVNRT,心电图特征:罕见,下壁导联P波倒置;P波几乎位于RR间期1/2(图7)。

图7

5、电生理特点:1)心房期前刺激发现房室结不应期曲线中断两次或两次以上,即AH间期跳跃性延长两次或两次以上,发生第二或第三次AH跳跃时诱发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VA/AV1。2)心动过速频率较慢,VA间期70ms。

图8,“跳跃现象”,常诱发心动过速;冠状窦电极VA融合,A波向心性逆传。

房室结快径路和慢径路与Koch三角的位置关系见图9,快径路接近Koch三角顶端,靠前靠上,慢径路接近冠状窦口,靠后靠下,因而有人据此提出了区别不同类型AVNRT的方法,慢-快型AVNRT以快径路逆传,因而其逆传的最早激动点在希氏束,快-慢型AVNRT以慢径路逆传,因而其最早激动点接近冠状窦口。

但后续研究发现,AVNRT的逆传出口并未按上述规律分布,且变化差异大,此分类方法逐渐弃用。新的分类方法更为简洁,将其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典型者即为传统的慢-快型AVNRT,心内电图可见AH/HA(心房-希氏束间期/希氏束-心房间期)1,HA≤70ms。而HA>70ms者称为不典型AVNRT,包括传统的快-慢型及慢-慢型AVNRT(图10)。

图10来自丁香园,新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何金山.漫话心电|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轻松搞懂9大常见问题.心血管时间-06-28.

窄QRS波心动过速,鉴别方法面面观.来源心在线.

利益冲突:无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jg/20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