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技术的引进,我国心血管领域开始进入介入心脏病学的时代,这一生物工程技术和心脏电生理技术的“结晶儿”使心血管疾病的内科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成为介入心脏学时代的里程碑,这也让我们这些一直底气不足的内科医师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豪迈感。

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我,医院的安排,踏入了介入心脏病学心脏电生理专业这一完全陌生且“高手”云集的领域,开始从事这项被誉为是最聪明、最细致的人才能从事的工作。那真是一段终身难以忘怀的经历,30年后的今天,每每忆起,那些年的艰辛依然历历在目。当时通讯远不如现在发达,医院不能打长途电话,为了及时向北京的专家请教问题,常常跑到两三里路外的邮局打电话;交通也同样极为不便,为了接北京专家来长沙指导手术,常常冒着风雪在简陋的机场一等就是数小时,有时甚至等待到深夜。日后我常常在家人或学生面前戏称自己当年是“风雨中等待,电话中成长”。由于基本心内电生理知识的匮乏,在手术台上即刻断定心律失常性质并将其成功根治对当时的我来说极其困难,好在北京的邓华、丁燕生、马坚等专家以及老前辈陈新、吴宁、王方正等教授耐心指点,医院得以顺利开展,同时也给我恶补了心内电生理这一高难度的课程。那些日子里,自己手术台上作笔记,深夜回家对着解剖书回忆当天每一台手术成功消融的靶点位置、每一个靶点位置在心血管造影机显示屏的对应点,把它们强记在心里,甚至梦境中双手还在比划着操作消融导管的动作。

所谓天道酬勤,在那些艰辛的努力之后,一切都开始出现质的飞跃,连续一千台射频消融无任何并发症,年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总量跻身全国前十位,先后在《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和《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首次报告成功消融房室结双径路双重心室反应(激动)等疑难病例和少见Mahaim纤维的导管消融,其中多个疑难病例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重量级媒体报道,凭借这些成绩,37岁的我顺利晋升为心血管内科教授,紧接着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成为中南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博导之一,一切都来的似乎太顺利了,我开始飘飘然于自己的成绩,也暗暗庆幸自己赶上了射频消融这一波新技术的浪潮!

然而这一切的自豪感都被一个孩子的“离去”带走了。那是一位来自永州地区偏远农村的13岁女孩,女孩父亲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能工巧匠,以编制竹凉席和泥水匠为生。我至今还能清晰地记起接诊的时间是2O01年9月,孩子父亲带着她提着行李辗转汽车、火车、公交车慕名而来,医院心导管室的门前,拿着一张发病时的心电图打听哪一位是周胜华教授,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看诊过程中,孩子父亲讲述孩子反复毫无缘由地发作心跳过速,有时卧床休息一刻钟至半小时可以自己好转,有时把孩子倒立起来也可以让心跳恢复正常,但由于经常发作基本不能上体育课,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突发突止、倒立能终止的特性强烈提示我,这应该是心脏存在异常径路导致的心动过速,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手术根治。但是当我仔细分析了那张皱皱巴巴的心电图纸后,又感觉它不像普通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要洞悉其中的奥秘,对当时的我而言明显具有挑战性。于是,我建议孩子父医院手术,孩子父亲说咱们来长沙也就不容易啦,相信周教授行!看着孩子和她爸爸期许的目光,经过反复思量,最终我决定邀请北京教授来联合会诊手术。那一天,孩子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消毒、局部麻醉、穿刺、插管,一切井然有序,心脏电生理检查强烈提示心脏右侧后间隔部位多了一条径路,与寻常不一样,这一条径路传导速度缓慢,我们很快放电消融成功。孩子的父亲欣喜若狂,叮咛孩子以后好好学习,执意留下我的电话号码后千恩万谢,第二天便踏上了回家的路。

三月后的一天,我接到一个永州的陌生电话,孩子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打来电话,告诉我说孩子又发病了,和原来一样,发作时间更加长,医院打针才能终止。这一切都提醒我原以为成功根治的心动过速复发了。联系好北京专家周五手术,信心十足地约好孩子再次躺在手术台上。然而意外出现了,原以为是一个简单的反复病例,结果完全出人意料,手术过程中诱发出了多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交界区心动过速……手术反复导管消融治疗近三小时才告结束,清晰记得那天是怀着忐忑的心情离开心导管室。当天晚上急诊室一个急促的电话打乱了我平静的心,小孩术后几个小时复发了,我立即赶到急诊室一边安慰孩子父亲,一边期待静脉注射心律平能控制局面,这原本完全符合常规且通常有效的治疗却不灵了,整整一晚小孩心跳并没有恢复平静。第二天是周六,上午我带着团队一起把小孩再次送进心导管室,企图通过心脏导管超速抑制的方法终止心动过速,事实告诉我无济于事,只能把孩子送入病房观察。那天我看着孩子纯净的眼神,鼓励她别紧张,难受一阵子就会恢复正常。然而事实更残酷,孩子由于长时间心跳过速血压开始下降,值班总住院医生开始使用转复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心脏电复律,一次、二次无效,加用利多卡因,无效!加用胺碘酮!无效!孩子不停地呻吟,血压继续地下滑,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心脏搏动逐渐减弱,心脏越来越大,最终心力衰竭!之后不到48小时孩子心跳呼吸永远停止了!孩子父亲跪求我们救救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脏,当时的情形至今不能忘怀,愧疚、困惑之中我百感交集,带领团队极力安慰孩子父亲,孩子去世的当晚我和我的团队始终陪伴在孩子父亲的身边,极力想为他分担一些这突来的痛苦,善良的孩子父亲看出了我心中的愧疚,无声地料理着孩子的后事。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父亲在我们的帮助料理好后事并准备回家乡前,专门找到我并送了一床他亲手编制的竹凉席给我,同时安慰我,他知道医生们都尽力了,他感谢大家为他做的一切。我的灵魂震撼了!善良又少言的父亲用这张竹凉席让我知道他的理解和宽恕。事后我始终在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孩子的离去,是否与心律平等导致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这一极少见的副作用有关。不久后,我就在国际杂志中查到了相关文献,证实了自己的推断。

这些年来,那床凉席始终未曾打开、使用。它就如这位女孩未曾绽放的生命之花,始终缭绕我的心灵深处,在我后来的行医生涯中无法抹去,它一直提醒着我在专业上必须永不满足、永无止境,在面对病人时必须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它一直让我感受着医患同心的温暖!时时提醒着我正是广大患者在我们的成功、无效、甚至是以他们生命为代价的失败治疗中成就了我们和我们的事业,对他们,我们应永存敬畏与感激!正如我的导师曾告诫我:读十年书,自觉无可看之病;看十年病,方知无可读之书!在今后的行医与教学的工作中我将把这床竹凉席的故事不断地传递给我的学生,医院,让年轻一代医生知道业务学习和人文关怀均是行医生涯的必筑之路!









































北京民间偏方治疗白癜风
北京青少年知名白癜风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wh/116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