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8日,医院心脏病1科成功为一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双腔ICD(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术后患者康复出院。
众所周知,心脏病患者的死亡中,大约一半属于猝死(即突然死亡)。造成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等。这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前常无预兆,药物也不能完全预防其发生。这些心律失常发生时必须被马上终止,医院内,有时也来不及进行治疗。ICD就是用来随时终止这些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仪器。它的外观与起搏器类似,植入的部位也相同,可以随时检测出并判断患者所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并给予不同的处理,从而达到终止心律失常、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患者周某某,女,74岁。因反复胸痛伴晕厥就诊于该院,动态心电图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伴阵法性尖端扭转性室速,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随后,患者转入心脏病1科行进一步治疗。经综合评估分析认为:患者存在心脏基础疾病,心律失常属于器质性室速,经风险评估为猝死高危人群,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实施双腔ICD植入术。术中各项参数正常,术后患者心率转复,恢复良好。
术前心电图:
该例手术的成功开展,实现了玉山县医疗机构ICD植入术的零突破,使医院心血管疾病建设趋于完善,同时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切实让县域内群众“大病不出县”。
据了解,中国每年猝死人数达50多万人,每过1分钟约有1人猝死,导致猝死的绝大部分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目前已被证实,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ICD是一种特殊的心脏起搏器,它可以在数秒钟内自动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进行复律、除颤和起搏,从而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是心脏的救命神器。主要应用于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目前循证医学证据表明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手段,其效果优于当前任何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显著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自我院引进心血管介入影像设备,开设介入导管室以来,由罗树芳副院长带领,在南大一附院、二附院、医院的心血管专家的细心指导下,中医院心脏病1科先后开展了冠脉造影术、冠脉支架植入术、药物球囊扩张术、左心室造影术、肾动脉造影术、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临时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IVUS(血管内超声)、FFR(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
其中药物球囊扩张术、IVUS、FFR填补了我县空白。年手术量逐年增加,年各种手术累计近台。团队技术的日臻成熟,少不了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各位同仁及病友们的信任!
目前,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科室正积极筹备胸痛中心的创建,开辟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保证全年24小时急诊人员随时到位。
在紧跟心脏介入治疗前沿技术的同时,科室不忘发挥中医治疗特色: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制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积极开展胸痹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管理,牢牢把握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标实当泻,本虚宜补的胸痹治疗原则。努力探索心血管的中西结合防治方法,以此对心脑血管常见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及各种心律失常进行诊治。
科室乘承“奉人民为上、视群众为友、与健康同行"的诊疗理念,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人性化的管理和整洁优雅的环境,竭诚为每一位患者服务。
未来,我们相互成就!
为方便广大患者就医,可电话联系我院心脏病1科团队:
副院长罗树芳:
吴海龙副主任医生:
林兰兰主治医生:
姜捷主治医生: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wh/2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