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诊断工具,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些曲线被精细地绘制在专为心电图设计的记录纸上,该纸由mm宽和mm高的小格组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横坐标代表时间,而纵坐标则代表电压。为了精确记录,通常采用25mm/s的纸速进行绘制,这样,每一个小格就代表0.04秒的时间和0.mv的电压。这种精细的记录方式,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心脏电活动信息,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2.P波形态:P波在多数导联上通常呈现钝圆形,偶尔可能带有轻微切迹。由于心脏激动的起始于窦房结,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偏向左、前、下方向,因此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上表现为向上,而在aVR导联上则向下,其他导联可能呈现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值。时间:健康个体的P波时间通常不超过0.2秒。振幅:在肢体导联中,P波的振幅一般不超过0.25mV,而胸导联中的振幅则通常小于0.2mV。
3.P-R间期P-R间期反映了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其正常范围在0.2至0.20秒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心率的变化会影响P-R间期的长短,心率越快,P-R间期往往越短;反之,心率越慢,P-R间期则越长。
4.QRS波群QRS波群描绘了左右心室肌除极过程中的时间与电位变动。在正常成年人中,QRS波群的时间范围为0.06至0.0秒,且不应超过0.秒。其形态相对稳定,特征在于RV至RV5的振幅逐渐升高,同时S波的振幅逐渐降低。
5.Q波Q波,在心电图中,通常描绘的是心室肌除极后的时间与电位变化。在正常情况下,除了aVR导联外,其他导联的Q波时间应小于0.04秒,且其振幅应小于同一导联中R波的/4。此外,V和V2导联通常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可能会呈现QS波。
6.J点J点,位于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的起始交界处,通常位于等电位线上。它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相应移位。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而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或者由于心动过速等心率异常,导致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同时进行,从而使得心房复极波(Ta波)与QRS波群的后段重叠,进而引发J点的下移。
7.ST段ST段,位于QRS波群的终点与T波的起点之间,通常呈现为一等电位线。尽管有时会有轻微的偏移,但任何导联上的ST段下移都不应超过0.05mV。同时,在V-V2导联,ST段上抬通常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而在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其上抬则不应超过0.mV。
8.T波T波,代表心室肌在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在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的方向保持一致。特别是在以R波为主导的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该导联R波振幅的十分之一。
9.Q-T间期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的快慢紧密相关。当心率增快时,Q-T间期会相应缩短;而心率减慢时,Q-T间期则会延长。在正常情况下,心率维持在60-00次/分的范围内,Q-T间期的标准范围为0.32-0.44秒。
0.U波U波是紧随T波之后,在0.02至0.04秒内出现的一个小波,其方向与T波保持一致。
.各波之间时程关系的解读在心电图中,各波之间的时程关系承载着重要的诊断意义。紧随T波之后,U波的出现及其与T波方向的一致性,为医生提供了关于心脏电活动的重要线索。通过细致分析这些波形的时程关系,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
2.各波间期的意义在心电图中,不同的波间期承载着特定的诊断信息。例如,PR/PQ间期,它从P波起点量至QRS波起点,时长在0.2-0.20秒之间,这一阶段反映了房室传导的速度。当房室传导出现阻滞时,这个间期会相应延长。而PR段,即从P波终点到Q波起点,是由兴奋信号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所形成,其波形微弱,通常回到基线水平。此外,QT间期从QRS波起点延伸至T波终点,它代表了心室从兴奋开始到完全复极化的时间跨度,并且与心率呈现反比关系。通过仔细解读这些波间期的变化,医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的电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