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异常辨治

“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口内症状,一般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又因口内津液,通于五脏,故脏气偏胜,便有不同味觉反应于口,口中味觉异常,常常是辨证的依据和参考。近代名医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对口证叙述甚详,可供临证参考应用,学习归纳如下。

  口苦——胆热、心热、肝热证常见口苦。《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苦。”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宜龙胆泻肝汤,方书曰:“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总之,口苦一内热多见,偏于肝胆二经。一般不作为主证治疗,热泻则口苦自除。现今临床胆汁反流相关性疾病中多伴见口苦一症。

  口甘——口内常觉味甜,饮白开水也甜,系脾经湿热,《内经》称之为“脾瘅”,并谓“治之以兰”。兰草即佩兰,取其芳香清化。前人认为:“盖瘅者,热也,宜泻黄散、三黄汤”治之。故经常口甘味甜,以清热化湿为主,从脾论治。

  口酸——口中常有酸味,并非泛酸口苦所致。方书云:“肝热则口酸,肝乘脾亦口酸,宜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甚者当归龙荟丸。”

  口咸——秦伯未曰:“肾热则口咸,宜滋肾丸”,口中终有咸味,饮白水也咸,常属肾中虚火,当滋阴清热,引火归原。现多选用六味地黄丸,或酌加知母、黄柏、肉桂等品。

  口辣——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上有麻辣感,皆属肺热。古人云:“肺热则口辛,宜甘桔汤、泻白散。甚而喉腥者,宜加减泻白散。”故以桑白皮、桔梗、地骨皮、黄芩、麦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等清泄肺热。

  口淡——口淡无味,纳谷不馨。外感引起的,以祛邪为主;内伤多有脾胃虚弱或病后运化不健的,以调运中焦、健脾和胃为治。一般不作为主症,若胃虚夹有湿浊,恶心泛泛,可于主方中加入芳香和中之品。

 呕血中医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做包括肛查在内的全面体格检查,吐泻物性状的观察或化验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遵循诊断疾病的定位与定性原则,迅速做出判断。

  1.确定出血是否来自新生儿首先确定出血是来自于母亲还是新生儿自身,可作Apt试验。

  2.确定出血部位:确定出血来自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对出血进行初步定位,定出是十二指肠提肌以上的消化道出血,抑或以下的消化道出血。

  (1)上消化道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与黑便,其中主要根据血便之性状来判断黑便者往往是上消化道出血,因一般情况下,上消化道出血时,血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成为硫化铁,大便呈柏油样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肠蠕动过快,则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的血便。洗胃后胃抽取液带有鲜血时则为胃以上消化道出血,但应排除因胃管对黏膜的操作性损伤。

  (2)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所排出的多是较鲜红或鲜红色的血便;呕血带胆汁时往往为下消化道出血,但出血部位往往在下消化道的上段;此外,还应参照失血量与呕血和(或)便血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下消化道出血又需立即排除肛门直肠或乙状结肠的出血。但是两者均可有例外,如幽门以下部位出血量多,血液仅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又如幽门以上出血量少,则血液全部流入肠内可不引起呕吐反射。必要时应采取特殊的检查方法以确定出血部位及性质。

  3.排除全身性疾病和凝血障碍所致的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是由消化道疾病所致,少数病例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一般来说前者的临床征象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局部后者则全身症状较显著,除消化道出血外,往往并有其他部位出血现象。详细的病史与体检及其他血液学方法检查有助于诊断。

心律失常的中医疗法

  心律失常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心脏冲动形成和/或传导异常。以心悸、心跳停歇感、胸闷、乏力、眩晕,甚则昏厥,心电图提示各种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各类过早搏动、阵发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均为心律失常的临床常见类型。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但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高心病、心功能衰竭等等,以及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包括心肌本身的变化、电解质紊乱、缺氧、情绪激动、吸烟、喝浓茶等。心律失常的预后因病因不同而差别较大,功能性心律失常预后良好,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致猝死。心律失常属中医的“惊悸”、“怔忡”、“昏厥”、“虚劳”等范畴。

  

  心律失常的病因为心虚胆怯之人,突受惊恐,或素蕴痰热,复加郁怒伤肝;或大病久病,累及心脾肾,损及气血阴阳,均致心失安养,心神扰动,或心脉瘀阻而发心悸。

  病理变化为心虚胆怯之人,突受惊恐,或情绪暴怒,大恐伤肾,大怒伤肝,恐则精却,怒则气逆,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则动撼心神而发心凉。素蕴痰热,复加郁怒,胃失和降,痰火互结,上扰心神,亦发心悸。

  久病大病,损伤心脾肾,伤及气血阴阳。心脾两虚,气血两亏,心失所养,心神被扰;或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扰动心神;或心肾阳虚,心失温养,且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均致心悸。气滞或气虚,常酿心血瘀阻,心失所养,亦发心悸。

  

  1.多有心律失常的病史,及/或有心脏病的诊断病史。初发病者须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2.临床主要表现:心悸、心前区不适、心跳停歇感、胸闷、乏力、眩晕,甚则昏厥。心脏听诊可闻及心率或心律异常,或数或缓或迟,或有早搏,或有歇业。脉搏常呈结、代、促、疾、迟、数、沉、涩等。

  3.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均可显示心律紊乱的异常指征。

  

  1.心虚胆怯症状: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脉动数或虚弦,或促。

  证候分析: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发心悸;心不藏神,心中惕惕,故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脉动数或虚弦,或促,均为心胆气虚,气血逆乱之征。

  2.痰热扰心症状:心悸而烦,痰多胸闷,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或促。

  证候分析:痰热扰心,心神失宁,故心悸而烦;

  痰热中阻,胃失和降,故痰多胸闷,食少泛恶;青苔黄腻,脉滑数或促,均为痰热内盛之征。

  3.心脾两虚症状:心悸头晕,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或细缓,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血不养心,故发心悸;血运无力,不能上荣,故致头晕、面色无华;

  血亏气虚,则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或细缓,或结代,均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征。

  4.阴虚火旺症状: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苦或无苔,脉细数或细促。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扰动心神,故心悸而烦,不得安寐;阴亏于下,则见腰酸;阳扰于上测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细促,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5.心肾阳虚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眈白,形寒肢冷,或心悸伴眩晕,泛恶,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或结代。

  证候分析:久病体虚,心肾阳衰。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阳失旷,心血失运,则胸闷气短;阳虚不能达于四肢,充于体表坎u形寒肢冷,面色白;水为阴邪,赖肾阳蒸化,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眩晕;浊阴不降,则泛恶;气机不利例胸脘痞满;气不行水,则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或结代,均为心肾阳虚之征。

  6心血瘀阻症状:心悸胸闷,或伴气短乏力,心痛时作,或见情志抑郁,胸胁刺痛,唇甲青紫。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或弦结。

  证候分析:气虚或气郁致胸阳被遏,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胸闷;气虚血瘀,心络挛急,则气短乏力,心痛时作;肝郁气滞,血瘀肝经,则情绪抑郁,胸胁刺痛;唇甲青紫,舌紫黯或有瘀斑,为心血瘀阻之征;脉细涩或结代见于气虚血瘀者;脉弦结见于气滞血瘀者。

  

  1.心虚胆怯治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甘麦大枣汤。

  党参15克茯神15克菖蒲9克远志6志龙骨30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9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少寐多梦者,加酸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以助养心宁神;善惊易恐者,加磁石30克(先煎)、唬用粉1.5克(兑服),以助定惊宁神。

  2.痰热扰心治则: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黄连5克枳壳12克竹茹9克陈皮9克半夏9克远志6克酸枣仁12克甘草5克随症加减:痰多、便秘、烦躁者,加青礞石30克,以重坠泻热,化痰定惊。

  3.心脾两虚治则: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丸加减。

  党参15克黄民18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当归9克龙眼肉9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随症加减:心动悸,脉结代者,以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热病后期,损及气阴,心阴耗散而心悸者,以生脉散益气养阴。

  4.阴虚火旺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12克玄参9克麦冬12克当归9克丹参12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酸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桔梗3克随症加减:口苦心烦,加黄连5克、焦山桅9克,以清心泻火;手足心热,梦遗腰酸者,加黄柏9克、知母9克,以滋肾泻火。

  5.心肾阳虚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12克炙甘草9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附片9克干姜3克党参15克麦冬12克随症加减:水饮内停,心悸伴眩晕,脘痞恶心,溲少肢肿,渴不欲饮者,加白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半夏10克,以助温阳利水化饮;心悸、胸闷如窒,经常昏厥,脉迟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人参9克、当归9克,以温通心阳,补益心气。

  6心血瘀阻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脉。

  方药:桃仁红花煎。

  桃仁9克红花9克丹参15克川芎9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当归9克延胡索9克香附9克青皮6克随症加减:气短、乏力、心悸者,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桂枝12克、炙甘草9克,以补益心气,温通胸脉;伴情志抑郁,胸胁刺痛者,加柴胡9克、郁金9克,以助疏肝解郁。

  

  1.珍合灵每次4片,每日3次。

  2.天王补心丹每次6克,每日3次。

  

  1.淮小麦30克、炙甘草9克、大枣15枚,水煎服,每日I剂。适用于心胆气虚,常因惊恐劳作而发心悸早搏者。

  2.麻黄10克、附片10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病态窦房综合征属心率缓慢者。

  

  针灸法:

  体针;针刺内关、神门、心俞穴,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合三阴交、脾俞、血海等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耳针:选穴心、皮质下、神门,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合交感穴,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均用中等刺激或留针法。

  食疗法:童子鸡l只、龙眼10只,再加盐、酒、姜等调料一起放在汽锅里煎煮后食用。适用于心血不足的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者。

  

  1.心律失常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严重的心律失常,应中西药结合治疗。

  2.保持心情愉快,勿激动、紧张,少饮浓茶、咖啡及酒。

  3.勿过劳、过饱。

 虚里按诊: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虚里为诸脉之所宗。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属于危候。

版权声明:

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白癜风怎么治好
北京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zz/113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