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谁,是在激素的调控主导下发生,但那些激发爱情的激素消退后什么办?主导婚姻是否幸福感?与激发爱情的激素也并不相同。

从神经生物学,婚姻最危险的其中一个因素:恋爱时的激素已经不在了,但记忆还在。

人类是生物性和社会性共同作用的产物,生物性包括遗传基因、激素、生理等因素,社会性包括文化、传统、道德、法律。生物基础和生活经验共同造就了我们,就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取决它的长度与宽度一样。本文从人类的生物性、神经生物学、发出生物指令对爱情的影响,不涉及人类的社会性、面对的各种社会规则。(特此声明)

人的生理状态(身高、肤色、瘦胖、健康、疾病)和精神、心理状态(爱恨情仇)无时无刻不处于体内各种激素的调控之下,激素们主导我们人生的剧情,演绎得我们的命运,呈现出人生百态。

从一对年轻男女的恋爱、结婚,至少有十几种激素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

肾上腺素---心动的感觉

两人第一次见面出现心跳加速、脸部发红、耳根发烫、那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增加心脏的收缩速度与力量、血流增加所致。

多巴胺——爱的幸福源泉

当人们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脑细胞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脑中的奖赏通道会被激活,神经生长因子的水平也会上升。这些神奇的物质可以使人感觉兴奋,传递开心激动的信息,激发人对异性的情感、有爱的感觉、产生对爱的期待、去追求幸福的想法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所以大脑只好让那些化学成分自然新陈代谢,或者分泌逐渐减少。这样的过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续到三四年的时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不再,后果或者爱情归于平淡,或者干脆分道扬镳。如此说来,爱情的保质期只有2-4年而已,

一些有趣的研究结果显示,购物带给人的愉悦心情也与多巴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购物能够刺激大脑的主要区域,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对购物收获的期待,都可以使多巴胺浓度上升,甚至超过了实际收获时的兴奋,于是即使是只逛不买,或者搜寻降价打折都会令人感觉很有乐趣。反而有可能当时买了一件觉得十分喜欢的衣服,拿回家却束之高阁,那是因为当购物完成之后,多巴胺的浓度会迅速下降,看到这件衣服的时候也不再有当时兴奋的感觉,所以很多女人的冲动购物,也许罪魁祸首正是捣乱的多巴胺。(购物狂找到了理由?)

5-羟色胺增加了意志力、动机和积极性,促进追求的行动。只是多巴胺的分泌,5-羟色胺分泌不足,可能就是暗恋

经过不断追求、付出心血和汗水,双方会分泌相应的内啡肽。产生温暖的、亲密的、舒适的感觉,增加愉悦感、成就感。内啡肽的产生是很吝啬、神奇的,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之后才会分泌出来,不断的经营、努力、惊喜,刺激内啡肽经常分泌,增进感情。

在热恋期,男性的睾酮水平下降,女性的睾酮上升,双方的性情趋向一致,比如男性不再那么有攻击性,女性却开始有了一些“保护”的心思,睾酮还与某些未知机制进一步保障了双方的结合。

双方的皮质醇水平却会上升,这会促使他们天天腻在一起,从而产一些催产素来平衡皮质醇带来的“压力”一旦分开,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所谓“难分难舍”。

脑中的血清素水平却会降低,这种现象常见于强迫症患者,也会让恋人处于无法自拔的执着中,这种执着酿就了各种海誓山盟、天长地久。

热恋时在各种激素的作用下,降低我们的警戒心,影响我们对人的判断,且更容易信任他人,这让恋人对对方的诸多问题视而不见,满眼只有对方的好,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真爱”和“灵魂伴侣”

还会对盲目对未来产生乐观的预期,高估以后生活的美好,恋人们更喜欢在一起谈论“未来”。但实际上他们大部分是没有“未来”的。毕竟分手的概率会大很多

爱情的是盲目的,爱情的激素是暂时的。

神经化学从各个方面描绘出来的,正是完整形象的“爱情魔力”,在这坚实的物质基础上,我们不必再怀疑爱情只是人类的美好构想

催产素——保持忠诚的爱

结婚后、尤其是产后,催产素就起重要作用。催产素增加了信任感、依赖感、责任感等,催产素可以提升同情心、同理心。催产素只对接触到“对”的人起作用:当他接触到较为熟悉的人,那么催产素将让他更擅长交往;但如果是陌生人,催产素将没有任何效果。

激素激发行为行动、行为促进激发分泌。婚后要激活催产素系统,主要是靠各种“类亲子行为”,比如互相注视、微笑、夸赞、拥抱、爱抚、亲吻,还有各种主动服务,比如准备食物、按摩、擦汗)等,如此的亲昵就能引发浓浓的爱意和催产素,让双方感到安全、舒适、满足、治愈,互相信任、依恋,不离不弃。

女性的离婚基因

检测结果显示,体内携带催产素受体基因变异A-allele的女性一般较难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也较难步入婚姻殿堂。即使结婚,与那些不携带这种基因变异的女性相比,她们婚姻触礁或最终离婚的几率高出50%。研究人员称A-allele为“离婚基因”。而与携带“离婚基因”的女性结婚的男性婚姻满意度较低。

当初相爱是真的,不再爱也是真的

对于很有明星、名人出轨、离婚的新闻,很多网友评论说“不再相信爱情”

我一般会说:当初相爱是真的,不再爱也是真的…

激素的作用会逐渐消退,导致爱情的魔力、性爱的激情也会随之消退。曾经的“心肝宝贝”逐渐失去吸引力,直至失去所有光环。会说“没有了当初的感觉”,他们会厌倦了曾经欲罢不能的厮磨,会“受够了”对方的陪伴,越来越“需要自己的个人空间”,甚至会反感、排斥对方的爱意表达,终于貌合神离。

新的、潜在的异性伴侣却变得越来越“体贴、迷人”,激发的激素再次波动与大脑奖赏机制的作用下“移情别恋”。这一出不断上演的感情戏码,无关人类的道德,根本上是由于深层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引起了无数男女无可奈何的感情变迁。

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上来说,婚姻最危险的其中一个因素:恋爱时的激素已经不在了。但记忆还在。

婚后淡化热恋时得“千依百顺”、“温柔可爱”的执念,淡化热恋时“朝思暮想”、“浪漫与激情”。婚后可能就是一日三餐的平常事,晚上回不回来吃饭的琐碎事,让双方有安全、舒适、满足、治愈,互相信任、依恋,不离不弃的一种感觉。否则我的记忆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想法。(现代中国离婚率高的原因之一?)

“当初看走眼了,他欺骗另外我、从来没有爱过我”

“他已经不爱我了,变心了,好吧,那么我也要变心。”

“以前没有想到你是这样的人,我居然与你这种人一起生活了这么年,也许我找到了更能懂我的人”……

这正是当今很多人一种心路历程、一种人生道路。

婚姻幸福的激素秘诀

在不同时期的激素变化的引导下,自身的身份、心理、行为也及时做为改变。

那些恋爱中大量分泌的激素多巴胺、睾酮、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了,婚后需要一些共同经历去激发“内啡肽”,需要在催产素的诱导下把“曾经的爱人”转化为“一生的亲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zz/218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