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邦江教授于年岁末在《中国中医急症》连续3期发表了主题为论“急性虚证”理论及其在急救临床的应用系列文章,从历史源流、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涵盖疾病种类等多方面,阐述了中医危急重症领域内有关“急性虚证”的理论问题及实践。
《论“急性虚证”理论及其在急救临床的应用(中)》对常见“急性虚证”疾病举例,如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脑出血、猝死、急性左心衰、外感热病、暴吐、暴泻、急性出血、中暑、小热肺炎喘嗽、崩漏、毒蛇咬伤等。
脓毒症是由感染失控引起的宿主反应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在中医的“伤寒”、“温病”、“喘病”、“关格”、“急黄”、“血证”、“脱证”等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脓毒症的临床特征。脓毒症早期以外感热病为特征,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以厥脱为主要表现,均为临床急危重证。脓毒症的发生主要责之于正气虚弱,邪毒入侵,正邪相争,入里化热,热毒炽盛,耗气伤阴;正气不足,毒邪内蕴,内陷营血,络脉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阻,瘀滞脉络,进而令各器官受邪而损伤,引发本病。其基本病机是正虚毒损,毒热、瘀血、痰浊瘀滞脉络,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邪实未去、正气已虚;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受到严重感染、严重创伤、严重烧伤、休克等打击后,在相关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的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历代文献相关证候表现散见于如“喘促”、“关格”、“虚劳”、“厥证”、“脱证”等论述中,与“亡阴亡阳”、“闭脱并见”、“气血俱衰”等脏气衰败而导致的“急性虚证”的逆传危候多有相似之处。
休克在中医学里的记载可溯于中医“脱证”的论述,“脱”之名源自《灵枢·血络论》篇。《景岳全书·厥逆》云“气并为血虚,血并为气虚,此阴阳之偏败也。今其气血并走于上,则阴虚及于下,而神气无根,是即阴阳之气相离之候,故致厥脱而暴死”。
脑出血据其症状和体征一般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有关脑出血认识的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描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使人大厥”。脑出血发生固然与积损正衰有关,但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先实后虚,因实致虚,甚至导致阳气欲脱的危急虚候。引起脱证,其主要的“急性虚证”病因病机为: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手撒、舌痿、二便失禁等五脏败绝之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弱而微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症。治宜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急性左心衰在中医学归属“暴喘”、“心水”等病范畴,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重则为气脱、阴脱、阳脱,造成心之阳气日渐耗损,心之运血行脉之功受累,发生心衰;实者为痰饮内停、瘀血内阻,甚则寒水射肺、水气凌心,均可导致心体受损,心之“气力衰竭”而成心衰。
“虚则补之”是“急性虚证”的治疗原则,针对人体急性气血阴阳不足和脏器的虚损,分而补益是“急性虚证”的治疗方法。分而言之,可分类为:补益法、温里法、固涩法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