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明军(河南医院)李彬(河南医院)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亡原因,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因此如何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经验丰富且疗效确切。结合目前现状,本人在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方面有以下几点认识。

1.整体调节发挥优势

随着西医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对心衰病理机制认识的深人,治疗心衰的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西医治疗的重点放在整体水平以下各层次结构和器质性改变中的具体理化机制。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诊断是通过各种征象推寻整体功能的改变,治疗是针对整体功能进行调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主要是从整体水平上认识患者的疾病状态,注意心脏病变与其它脏器的关联,治疗时强调直接针对病程中的证候表现,采用补偏救弊、扶正祛邪的多种措施,以恢复机体自身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抗病御邪能力为主要宗旨,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减少慢性心衰复发等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因此,发挥慢性心衰中医药的特长与优势,提高心衰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把握基本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慢性心衰的中医病机已达成共识,基本病机以气虚、阳虚、为本,瘀血、水饮为标。治疗以益气温阳(或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但心力衰竭是危重病症,还需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对病情作出判断,选择最为恰当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慢性心衰在疾病不同发展时期主要的证候有所不同。在发病初期,气虚血瘀是心衰的基本证候。心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多见于心衰中后期。阴虚证可见于心衰各期,是心衰常见的兼证。早期阴虚多与原发疾病有关,中后期阴虚则是病情发展的结果,亦可因过用利尿剂所致。在心衰的中后期,心阳亏虚累及肾阳,致命门火衰。肾阳虚亏,气不化津,津失敷布,则停而为水。因此痰饮水停是最终的病理产物。针对心衰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分期论治,主要证候有所侧重。另外,心力衰竭是危重病症,病情复杂,病变常涉及多个脏腑,需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方法,在结合西医诊断辨病治疗的同时,灵活的辨证施治,详审证情,谨察病机,兼顾它证。

3.完善中医治则治法发掘有效方药

上世纪,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以气虚阳虚为本,瘀血水饮为标,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但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传统的治则治法提出了质疑。如有学者认为温阳益气药的拟交感活性对心力衰竭的长期预后有不利影响。原因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温阳益气药(如附子、人参、黄芪等)有正性肌力作用,而这种正性肌力作用是环磷酸腺苷(cAMP)依赖性的。然而,大多数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cAMP依赖性正性肌力药物用于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会增加心力衰竭的死亡危险。有学者认为慢性心衰患者早期使用寒凉药性中药治疗可能更加有利,清热、养阴法可能对防治慢性心衰的发生与发展具有更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清热药中的野菊花、苦参、鱼腥草、玄参以及药性大寒,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葶苈子具有明显抑制异丙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压力超负荷、冠状动脉结扎等方法制备的模型动物心室重构的作用。目前已有不少临床工作者提出阴虚阳亢、阴虚内热、阴虚火旺是慢性心衰的重要病机,阴虚证在慢性心衰治疗过程中地位得到提高。因此,利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对传统理论进行科学的认识,完善治则治法,发掘新的有效方药是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走向世界,被更多人接受和应用的重要一步。

4.推广现有诊疗方案开展高质量临床评价研究

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的辨证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证候要素、证候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有了较系统和一致的认识。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总结、专家咨询形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慢性心衰的诊疗方案,前期临床验证提示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正在进行本方案临床路径的推广应用阶段,还需在应用中进一步推广、完善、规范。下一步要继续探索能够反映中医药治疗心衰独特疗效优势的客观、规范化、便于推广的指标体系,开展中医药治疗心衰规范方案较高质量的临床评价研究,提供科学、规范、合理的能够获得国际认同的有效证据,才能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坚实支撑,提高我国心衰的综合防治水平,才能开拓相关中医药产业走向国际的路径。









































长沙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什么是白癜风图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jg/157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