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心律失常十分多见,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但严重的心律失常会危害母婴安全,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等,治疗方案的制定也要充分评估孕妇及胎儿的情况,尤其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损伤胎儿,孕期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相对而言,房扑是药物较难控制的快速心律失常,但是用电复律治疗,不仅所需要的能量小,并且成功率90%以上,几乎达%,房扑被认为是同步电复律的最佳适应证。但是由于孕产妇的特殊性,不少麻醉科医生对术中是否需进行电复律仍然存在疑问。
病例提供朱慧琛
上海交通大医院
病例讨论
▽
俞卫锋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
董海龙教授
医院
苏殿三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24岁,G1P0,孕33周
主诉:停经33周,双下肢浮肿2周,心悸1天
入院诊断:孕33周,心律失常,房扑,心功能Ⅱ级;法洛氏三联征手术治疗后10年,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
拟行剖宫产术
现病史:孕20周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心率(HR)79次/分,室性早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孕20周心脏超声示:心内未见明显残余分流,肺动脉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射血分数(EF)55%,其余基本正常。孕32周突然出现心悸,遂来就诊,一直口服阿司匹林
辅助检查
心电图:1.房扑(呈2∶1~4∶1传导);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HR次/分
心脏超声:右房增大,估测肺动脉收缩压32mmHg
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0.01μg/L;凝血酶原时间12.20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5.30秒,纤维蛋白原4.05g/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06,凝血酶时间15秒
术前治疗
该患者术前的治疗过程如下:
深入思考问题1:患者为何会发生房扑?
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孕32周~孕34周达到最高峰,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增快,易诱发心律失常。其次患者是法洛氏三联征术后,国外一项大样本量的研究显示,在房缺修补术后,患者心房腔内容易发生折返,心脏代偿能力差。因此,该患者术前发生房扑。
俞卫锋教授:相比房扑,临床中房颤更加常见,首先我们来了解房扑所带来的危害(图1):房扑患者易产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可能发生栓塞;长期的快速心室率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急性或慢性心衰,影响产妇和胎儿的预后。图1房扑危害分析
///
问题2:术中患者发生房扑如何处理?针对孕产妇,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有何特殊?
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根据药品对胎儿的危害将妊娠期心血管病用药分为5类。
A类:整个妊娠期对胎儿的影响很小,可安全用于孕妇,目前尚无可划入A类的药物。
B类:动物研究没有发现对胎儿有不良作用,但无孕妇的对照研究证实;或动物生殖研究发现药物对胎儿有不良作用,但临床对照研究未证实对孕妇有不良反应。这类药物可用于妊娠期,目前仅包括索他洛尔。
C类:动物研究显示药物对胎儿有不良作用,但没有孕妇的对照研究证实,或目前尚缺乏孕妇和动物的相关研究。只有在对孕妇的益处确实大于对胎儿的危害后方可应用。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腺苷、普罗帕酮、比索洛尔、拉贝洛尔、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和地高辛都为C类。
D类:尽管药物对胎儿肯定有害,但孕妇用药绝对获益,仅在孕妇面临生命危险且其他药物无效时考虑应用,胺碘酮和阿替洛尔属于此类。
X类: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药物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
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律学会(HRS)房颤管理指南
任何原因引起的房颤,都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房颤管理的一线药物,当这类药物使用无效时,再考虑胺碘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应默认为对胎儿具有潜在毒性,孕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一定要谨慎,权衡利弊,个体化用药。妊娠期应用药物前,应检查药物安全性数据(Ⅰ级推荐,C级证据)。若无临床安全性数据,可检查补充数据或在网站(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jg/2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