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分为考点,在您学习之后若想做相应习题,请返回到主界面并回复”T“,习题与考点相对应,一同更新~谢谢,学习愉快!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一)按发生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1.冲动形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2)异位心律:1)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2)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2.冲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干扰和房室分离。(2)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或室内阻滞。(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二)按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1.快速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等。2.缓慢性心律失常后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二、窦性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成人频率为60~次/分。(一)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次/分1.病因:(1)吸烟、饮茶、咖啡、酒、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2)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休克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2.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次/分,P-P间隔0.6秒。3.治疗原则针对病因和去除诱发因素。(二)窦性心动过缓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1.病因:(1)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颅内疾患、严重缺氧、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疽,应用拟胆碱药、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2.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60分/次,P-P间隔1秒。3.临床表现多无自觉症状,当心率过于缓慢,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4.治疗原则:无症状的患者可不必治疗。症状患者可用阿托品、麻黄碱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也可考虑心脏起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常伴窦性心律不齐,多数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1.病因:(1)淀粉样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纤维化与脂肪浸润、硬化与退行性变。(2)窦房结周围神经和心房肌的病变、窦房结动脉供血减少、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抑制窦房结结功能。2.心电图特征:(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2)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3)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4)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5)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等。3.临床表现发作性头晕、黑蒙、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如伴心动过速可出现心悸、心绞痛等症状。4.治疗原则无症状者不必治疗,仅定期随诊观察;有症状者应接受起搏器治疗。三、房性心律失常(一)房性期前收缩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一种主动性异位心律。1.病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可能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先兆。2.心电图特征:(1)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2)其后多见不完全性代偿间歇。(3)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少数无QRS波群发生,或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3.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症状,频发者可感胸闷、心悸。4.治疗原则通常无需治疗,症状明显或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给予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二)心房扑动简称房扑。1.病因:(1)多发生于心脏病病人,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2)肺栓塞、慢性心力衰竭、房室瓣狭窄与反流导致心房增大者。(3)无器质性心脏病者。2.临床表现可无症状;可诱发心绞痛与心力衰竭。3.心电图特征:(1)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扑动波之间的等电位线消失,在Ⅱ、Ⅲ、aVF或Vl导联最明显。心房率通常为~次/分。(2)室率可快、可慢、可规则或不规则,这取决于心房向心室的传导比例。(3)QRS波群形态正常,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者QRS波群可增宽、形态异常。4.治疗要点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最有效的终止房扑方法为同步直流电复律。最有效的终止房扑方法为同步直流电复律。(三)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病因:(1)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2)正常人在情绪激动、运动或急性乙醇中毒时亦可发生。2.心电图特征:(1)P波消失,代之f波,f波的特点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间隔不等、不规则的细小波,频率~次/分。(2)心室率通常在~次/分,心室律极不规则。(3)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心室率过快,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3.临床表现症状与心室率的快慢有关,慢房颤时除活动能力下降外可无其他症状,快房颤时可感心悸、胸闷、气短、活动受限。心室率>次/分时,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房颤病人有较高的体循环栓塞发生危险,尤以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者最高。4.治疗原则消除易患因素,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预防栓塞并发症。房颤患者主要应观察心室率的改变。四、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一)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简称交界性期前收缩。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和逆向传导,分别产生提前发生的QRS波群与逆行P波。(二)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或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1.病因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不同性别与年龄均可发生。2.临床表现发作时病人常有心悸、胸闷、头晕,少见有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休克者。听诊心律绝对规则,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度恒定。:症状轻重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快慢及持续时间。3.心电图特征:(1)心率~次/分,节律规则。(2)QRS波群形态及时限正常(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者可异常)。(3)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与QRS波群保持恒定关系。(4)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4.治疗要点:(1)急性发作期:①刺激迷走神经,如诱导恶心、Valsalva动作、按摩颈动脉窦、将面部浸于冰水内等。②首选药物为腺苷,6~12mg快速静注,无效时改为静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草。③伴有心力衰竭者可首选洋地黄类。④升压药,对低血压者,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终止心动过速。⑤食管心房调搏术。⑥以上治疗无效或当病人出现严重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时应施行同步直流电复律。(2)预防复发:洋地黄、长效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或普罗帕酮,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三)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呈预激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
1.病因大多无其他心脏异常征象。少数见于先天性心血管病如三尖瓣下移畸形、二尖瓣脱垂与心肌病等。2.临床表现本身不引起症状,心动过速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以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频率过快的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室颤动或心力衰竭、低血压。3.心电图特征:(1)房室旁路典型预激表现为:①窦性搏动的PR间期短于0.12s。②某些导联的QRS波群超过0.12s。③QRS波群起始部分粗钝,终末部分正常。④ST-T波呈继发性改变,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表现为:QRS波群形态与时限正常。5%的病人产生逆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增宽、畸形。4.治疗要点症状轻微者,无需治疗。如发作频繁、症状明显则应药物、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治疗。(1)预激综合征病人发作正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首选药物为腺苷或维拉帕米静注。(2)预激综合征病人发作心房扑动与颤动,伴有晕厥或低血压时,应立即电复律,普鲁卡因胺或普罗帕酮。(3)预激综合征病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应首选经导管消融旁路术。五、心脏传导阻滞(一)分类:1.按可发生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2.按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程度分为:(1)第一度传导阻滞的传导时间延长,全部冲动仍能传导。(2)第二度传导阻滞分为两型,即莫氏Ⅰ型(文氏型)和Ⅱ型。Ⅰ型阻滞表现为传导时间进行性延长,直至1次冲动不能传导;Ⅱ型阻滞表现为间歇出现的传导阻滞。(3)第三度又称完全性传导阻滞,此时全部冲动不能被传导。(二)病因:1.正常人或运动员可见,常发生在夜间。2.病理情况下,如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痉挛、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急性风湿热、先天性心血管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手术、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三)临床表现: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无症状,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减弱。2.第二度房室阻滞:(1)第二度Ⅰ型(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常有心悸和心搏脱落感。心音强度逐渐减弱。(2)第二度Ⅱ型(又称莫氏Ⅱ型):亦有心悸和心脏脱博,但第一心音强度恒定。3.第三度房室阻滞临床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包括疲乏、头晕、晕厥、心绞痛、心衰等。心室率过慢可出现阿-斯综合征,严重者可猝死。(四)心电图特征: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隔0.20s,无QRS波群脱落。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穿至心室。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2)Ⅱ型:心房冲动传导突然阻滞,但PR间期恒定不变,下传搏动的PR间期大多正常。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和心室独立活动,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心房冲动来自窦房结或异位心房节律。心室起搏点通常在阻滞部下方。(五)治疗要点: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1.第一度及第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如患者无症状,一般不需治疗。心室率40次/min或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阿托品、麻黄素或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室率。2.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发作者应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六、护理问题(一)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1.体位与休息避免左侧卧位,保持情绪稳定,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2.给氧给予2~4L/min氧气吸入3.制定活动计划根据病人病情制定活动计划。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注时速度宜慢(腺苷除外),一般5~15min内注完。(二)潜在并发症:猝死。1.评估危险因素;2.心电监护;3.配合抢救建立静脉通道,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三)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1.评估危险因素必要时心电监护。2.休息与活动:加强生活护理。3.避免诱因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4.遵医嘱给予治疗。(四)其他:1.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有关。2.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脑栓塞。七、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休息、饮食、调整情绪。(二)心电临护1.观察室性期前收缩有否频发(二联律、三联律)、多源性及落在前一搏动的T波之上现象。2.心室率、QRS时限、S-T段有无抬高或压低。(三)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一)心脏骤停(二)引起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1.潜在的猝死危险频发(二联律、三联律)、多源性及落在前一搏动的T波之上现象室性期前收缩、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2.随时有猝死危险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记得答题哦~~~
白癜风的治疗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