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jiepai/19335.html
作为一个没啥感情经历的恋爱小白,朋友们对我追《心动的信号》纷纷表达了吃惊:你为什么要看别人谈恋爱?!根据官方介绍,《心动的信号》是一档“都市男女恋爱社交推理真人秀”,相信大部分观众也是奔着“恋爱社交”去看的。偏偏我的落脚点是在前四个字:“都市男女”。我想从这些和我一样在一线城市工作工作的年轻人身上找到共情,但遗憾的是,两季下来,我找到的是悬浮和隔阂,一种初中时代在郭敬明小说中读到的“都市想象”。打脸的是,即便如此,我还是主动地、美滋滋地看完了两季节目。也许不管认识了这个世界的多少真相,还是需要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吧。也许它想达成的目的,就是要为身陷于忙碌庸常的大都市年轻人们,营造一场甜美可餐的美好幻梦。

?

有多少人是像他们一样生活的?

入住信号小屋第一天,男女嘉宾刚刚认识,围坐在沙发上寒暄。男嘉宾向女嘉宾搭讪,你一般早餐会做什么?女生说,我会喝咖啡,早上吃的比较少。男生很快接话,我也是。两人转场厨房,研究咖啡机的时候,男生又问,你一般都喝什么咖啡豆?

第二天一早,另一位男嘉宾为各位准备的早餐是牛油果三明治。但那两位男女嘉宾也没怎么吃,他俩喝着咖啡,相视一笑,“咖啡才是我们的主菜”。这是《心动的信号》第二季开头的场景。我一边看,一边在脑海里迅速过了一遍身边朋友们吃早餐的习惯:三分之一会自己在家下面、烧粥、煮速冻饺子,三分之一会在上班的路上买包子、豆浆油条、鸡蛋灌饼,还有三分之一像我这样,九十点才爬起来,来不及吃早餐,11点多点个外卖对付过去。我丝毫不怀疑两位男女嘉宾的真诚,如他们所说,他们平时就是这样吃早餐的。在之后的节目里,他俩组成了大势cp,也许正是在这段关于早餐的对话中确认了彼此。《心动的信号》第一季背景设置在上海,第二季在北京,我好奇的是,在这两座分别拥有多万人口的城市中,有多少人是像他们一样生活的?我在距离上海不到公里的一个苏南小镇长大。抛开幼时蜻蜓点水的几次旅行,对上海的最初印象,居然是初中时在看郭敬明的《小时代》中完成的。“星巴克里无数的东方面孔匆忙地拿起外带的咖啡袋子推开玻璃门扬长而去”,老实说,这给彼时只喝香飘飘、甚至不知速溶咖啡是何物的小镇男孩的冲击力可不小(日后从本雅明的书里,我才明白这是现代人在物质文明前都会有的惊颤体验)。那个13岁的夏天,我去市中心补课,上完课必定要去星巴克写作业。星巴克里桌椅狭小,邻桌总会有人在高谈阔论,实在不是一个写作业的好去处。但我会连上MP3,闻着咖啡豆里植物纤维燃烧散发的烟焦味,想象自己会离“大城市的生活”近一点,再近一点。早餐喝咖啡吃三明治的习惯,显然舶来自西方。两季16位素人嘉宾,13位有海外留学经历。第一季,两位嘉宾见面的前十分钟,男生就问女方,你是不是在纽约待过?女生惊讶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第二季,男女嘉宾认识的第一个夜晚,男生讲述了在雨夜从堪培拉开车去悉尼遇见袋鼠的经历,女嘉宾露出了然的表情,说,堪培拉我也去过。以纽约和堪培拉为首的国际都市,尽管只出现在嘉宾的话语中,但它们作为“缺席的在场”,隐含在综艺叙事中。我在微博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wh/24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