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大讲堂开讲啦!麻醉科专业知识视频学习知识更新继续进行!第七十六期围术期心电监护,由医院麻醉学/重症医学科侯立朝教授主讲,就心电图监测方法、原理、心律失常及处理方案等进行讲解。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6%,且多数都有临床意义,心电监护因此十分重要。连续心电图示波监测是最常使用的麻醉监测项目,可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的发生,也可用于评估起搏器的功能。12导联心电图(包括8个真实数值和4个派生值)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所有怀疑心脏疾病的病人术前都应进行此项检查。心电图是心脏电活动的记录;它不提供有关心脏机械功能的信息,不能用于评估心输出量和血压。麻醉中评估心脏功能的常用方法有定时测定血压、脉率、终末器官灌注状态、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漂浮导管、食道多普勒技术等有助于直接测定心脏功能。通过肢体导联(导联指的是两个电极间的电压差,是设备记录下来的差异。)连接心电图监测仪检测心脏电活动,常用的导联有II导联:测量右上肢和左下肢的电压差,其最靠近心脏轴线,对监测心律失常最有效,P、R波的显示也最清晰。
心电图原理:0时相是除极过程,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1时相是快速复极初期,钠离子和氯离子内流关闭;2时相是平台期,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3时相是快速复极末期,钾外流;4时相是静息期,舒张前电位漂移。心脏特殊的传导系统有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HIS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左束支又分为前支和后支。
ECG正常值范围:PR间期为0.12~0.20s(3~5小格),QRS波群≦0.1s(2.5小格),QT间期≦0.44s,QTc=QT/RR间期。围术期ECG监护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和测定心率,是围术期ECG监护的最主要用途。麻醉手术操作相关的心律失常主要有一过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外科手术操作、小儿)、心房纤颤等。引起心率增快的药物氯胺酮、乙醚、阿托品、泮库溴铵;减慢心率的药物阿片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氟烷等可引起药物性心律失常。氟烷和内源性及外源性儿茶酚胺的相互作用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伴有心脏疾病、低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或电解质紊乱时,可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处理措施主要是减低氟烷浓度;确保通气充分以预防高碳酸血症;提高吸入气氧浓度;提供与手术刺激相适应的麻醉浓度;如果通气充分,氟烷麻醉时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不常见。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案:首先是寻求帮助,然后从ABC进行评估和处理。A为气道管理以评估气道并确保气道通畅;B为呼吸管理以确保呼吸正常或呼吸机工作正常,听诊核实两侧肺通气正常;C为循环管理以检查脉搏、血压、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是否发生紊乱?监测仪显示的异常节律是否与脉搏强弱一致。进一步处理方案:提高吸入气氧浓度;减少吸入气麻醉药浓度;确保通气正常以防二氧化碳蓄积;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yy/2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