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散点图诊断无休止性房性心动过速的

临床应用价值

陈巳楣叶明才洪亚琼吴岳平曾爱萍黄卫斌

[关键词]Lorenz散点图;无休止性房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时间散点图;逆向技术

连续RR间期所代表的心脏节律是人体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电散点图正是利用迭代方法描记的心电连续RR间期图,因图形由散点组成,所以又称散点图[1]。无休止性房性心动过速(incessantatrialtachycardia,IAT)是指在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测或记录时间内,心动过速占总心搏的50%以上[2];其诊断主要依靠动态心电图检测,根据发作持续的时间可分为持续性和反复性IAT。本研究运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技术,分析这两类IAT的Lorenz-RR散点图分布图形特征及其多种形态表现,旨在探讨心电散点图在IA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年5月至年12月在厦门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各类疾病所致IAT患者共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11个月~71岁。

1.2研究方法

受试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应用CardioScan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美国迪姆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和CardioTrak动态心电分析软件(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通过人机对话去除干扰、伪差。经分析系统自动绘制24hLorenz-RR散点图图形分布后,结合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进行心律失常分析。

2结果

在分析软件中,心电数据生成的IAT的散点图特征明显且规律性强,不仅能从中观察到45例IAT患者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Lorenz-RR散点图分布规律,而且结合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可进一步清晰、准确地分辨出房速的频率、发生时刻及持续时间、不同的房室传导比例。我们选取了5例(其中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进行具体分析,以说明心电散点图对IAT诊断的应用价值。

病例1:患者男,51岁,以“间断性心悸18年”为主诉入院。10年前曾因“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半年前再发心悸。常规心电图示房速。近日于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全天监测为持续性IAT,平均心室率89次/min,分析的心搏数为个。有创心内电生理检查示:左侧肺静脉相关大折返房速。Lorenz-RR散点图呈多分布图形,主体呈三分布(图1)。沿45°线(等速线)离原点较近的散点集为2∶1恒定比例下传的房速(图2)。长短周期区为房速3∶1、4∶1下传的前点形成的散点集;短长周期区为房速3∶1、4∶1下传的后点形成的散点集。利用逆向技术从1h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中截取相应片段示:该例房速的PP间期为ms且频率为次/min,房室传导以(2∶1)~(4∶1)下传。由于房速的频率慢于房扑的频率并以不同比例下传心室(类似房扑以不同比例下传心室),因此形成了与房扑类似的网格状图形,但呈“点”状的散点分布形态比较粗大。之所以“点”比较粗大,是因为房速存在文氏传导现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隐匿性传导、分层阻滞等造成RR间期不成倍数关系[3]。

病例2:患者男,22岁,以“心悸8个月”为主诉入院。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①房性心律为主导心律,少数为窦性心律。分析的心搏数为个,其中房性总搏动有次/全天。平均心室率次/min。②IAT共有阵/全天,呈(1∶1)~(2∶1)下传或文氏下传。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高位界脊起源房速,并建议行射频消融术。Lorenz-RR散点图呈复合分布图(图3、图4),其主导心律在45°线上呈分离状态。t-RR散点图及逆向技术显示:靠近近端的散点集A1为连续1∶1下传的房速;散点集A2与A1分离,为连续2∶1下传的房速。散点集C1、C2为呈文氏下传的房速(短长RR间期);散点集C3为1∶1下传的房速。散点集B1为呈文氏下传的房速(长短RR间期)。散点集B2近端为C3和C2近端房速恢复后的窦性心搏;其远端为C2远端房速恢复后的窦性心搏。

病例3:患者女,4岁,以“发现房速3年”为主诉入院。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①房性心律为主导心律,部分为窦性心律,分析的心搏数为个/全天,平均心室率次/min;②房性总心搏数有次/全天,其中包括次单发房早、阵房性二联律和11阵房性三联律,以及次成对房早;IAT共阵/全天。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左房房速。Lorenz-RR散点图呈多分布图形(图5、图6)。散点集A为房速呈1∶1下传,RR间期基本一致,均匀分布于45°线。散点集C1、C2、C3均为房性心律,其中C1、C3分布于快减速区,为房性早搏主点,该心搏后出现房性激动未下传,之后恢复窦性心律,呈前短后长的RR间期。散点集C3后代偿间期明显长于C1后代偿间期,故C3分布于快减速区远端。C1、C3对应的前点分别为散点集B1、B3。散点集C2为单发房性早搏,其对应的前点为散点集B2。散点集C4为房早未下传,后出现明显延长的代偿间期,故它对应的斜率大于C3,更靠近y轴;C4对应的前点为散点集B4。

病例4:患者女,64岁,以“反复胸闷气促40余年,加重伴胸痛1周”为主诉入院。数次门诊心脏超声提示:①先天性心脏病;②主动脉瓣二瓣化合并轻中度狭窄。入院后心脏超声示:①主动脉瓣增厚、钙化,重度狭窄合并轻度关闭不全;②左房轻度扩大,左室壁明显增厚;③轻度三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④轻度二尖瓣反流;⑤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Ⅰ级减退。动态心电图检查示:①房性心律为主导心律,分析的总心搏数为个,其中房性心搏次/全天,平均心室率次/min;②IAT共86阵/全天。Lorenz-RR散点图呈三分布图形(图7、图8)。结合t-RR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可见:主体散点集A为1∶1下传的房速,RR间期基本一致,均匀分布于45°线近端,频率在~次/min。C1、C2为房速恢复窦性心搏的前点,B1、B2为C1、C2恢复窦性心搏所对应的散点集。本例患者房速发作持续时间长,仅隔一跳窦性心搏就再次发作。利用Lorenz-RR散点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心率大部分时间处于高频率状态(主体散点集A),B1、B2为窦性心搏的散点集。

病例5:患者男,70岁,“以间歇性心悸一年”就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①房性心律为主导心律;分析的总心搏数个,其中房性心搏数个;平均心室率次/min;②单发房早次,其中有阵房性二联律和8阵房性三联律,合并房性并行心律,71次成对房早;IAT共38阵/全天。图9ALorenz-RR散点图显示,棒球拍散点图两侧分布有密集早搏点集及早搏前、后点集,逆向技术显示为房性早搏,加速区的房性早搏前、后集是房早的联律间期、代偿间歇与主导心律的心动周期两两组合所形成的散点集。45°线近端分布的散点集则为1∶1下传的房速。图9B的24ht-RR散点图呈分层现象,可见数阵持续时间不等的、分布于最下层的致密“实线”,最长持续时间出现于04:54:50—10:23:19,经逆向技术分析证实为1∶1下传的房速(图9C)。当下层实线终止时,上层点稀疏分布,为房速终止时的长RR间期所致。如图10所示,对1ht-RR散点图及Lorenz-RR散点图进行逆向分析,在14:34:33—15:09:06时段可见明显的三层分布线,其中,中间层为窦性心律,较致密;底层(早搏)整体平稳,不随中层振幅的变化而变化。图10CLorenz-RR散点图形态与室性并行心律散点图的特征性“Y”字形相似,结合逆向技术分析,确诊为房性并行心律。

3讨论

持续性IAT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心动过速持续存在而不间断。动态心电图检查时,窦性心律持续为心动过速所替代,心动过速发作表现出真正的“无休止性”。反复性IAT是指心动过速持续的时间或长或短,与窦性心律相交替,而每阵窦性心律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2]。

计算机软件主要对动态心电图进行三方面的分析:①QRS异常波形的检出及分类;②根据RR间期的期前量判定早搏、停搏;③由早搏事件的组合判定短阵性异位搏动。由于动态心电图上P波的振幅很小,计算机很难识别,这就使计算机无法对所有的心律失常进行分析[4]。IAT患者的RR间期变化大、计算机识别率低。Lorenz-RR散点图是以相邻RR间期为横、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绘的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的RR间期散点集[5]。特征各异的心电散点图表达着心律失常不同的电生理机制[6]。熟练掌握IAT散点图图形特征可使分析过程变得有条不紊,极大地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本研究结合时间散点图和逆向技术,分析了45例IAT患者的散点图图形特征,现归纳如下:

(1)持续性IAT的散点图分布图形呈团块状且集中。房速以不同比例下传心室(类似房扑),基础频率慢于房扑。散点集的分布形态比较粗大(如病例1)。

(2)反复性IAT呈多分布图形,且形态多变。还可看到窦律散点集及房速终止后的长周期,如病例2中的B2散点集(图3)和病例4中的B1、B2散点集(图7);病例3(图5)中也有窦律与房速的交替现象。

(3)以1∶1、2∶1恒定比例下传的房速分布于45°线近端(RR间期匀齐所致),呈分离状态。因发作时心室率较快,1∶1下传更靠近原点。

(4)分布于45°线上下的散点集为不同房室传导比例交替出现时所形成的RR间期变化所致,其中分布于短长周期区的散点集为阻滞前点集,分布于长短周期区的为阻滞后点集。如果二者不对称分布于45°线两侧,那就意味着发生了房室传导伴文氏现象;房室下传比例越高,房速前点越偏离45°线的减速区,房速后点位于远端的加速区。

(5)病例5的24ht-RR散点图呈分层现象,结合1ht-RR散点图及逆向心电图可准确分析出房速的频率、发生时刻及持续时间;并与Lorenz-RR散点图结合起来分析RR间期的变化规,间接推测PP间期的变化,从而诊断房性并行心律[7]。

IAT患者的心率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高频率状态,发展为心动过速心肌病的概率较高、危害较大。动态心电图是临床分析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技术,心电散点图在快速分析复杂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熟悉并掌握IAT心电散点图分布图形特征,可为临床诊治提供较大助益。

实用心电学杂志

免责声明

平台推送文章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不做它用。如有错误或涉及版权归属,请联系删除,谢谢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zz/203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