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发现患者倒地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确定是心脏骤停后,立即展开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争取最佳急救时机。选择患者胸骨下半部为按压点,以~次/分钟的频次快速有力地按压,对于成人按压深度必须在5-6cm之间。若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按照按压∶人工呼吸为30∶2进行施救。
3.反复进行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交替抢救,直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注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除颤器使用操作要求较高,应该提前接受专业训练,以提高被施救者的生存率。
自动体外除颤(AED)黄金四分钟的“救命神器”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大脑皮层耐受缺氧时间仅为4分钟,随后脑部等重要脏器就会因缺氧而发生坏死,心脏骤停大于4-6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心脏骤停大于10分钟将脑死亡。因此,如果现场有除颤器,胸外按压之后,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图片来源:健康时报相比于心肺复苏的复杂和专业程度,AED的操作更加简单有效,这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供非医务人员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听从仪器的语音提示即可操作。高危人群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ICD)随身携带的“救护车”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除了医院随访之外,就是植入ICD,这是一种体积很小而且能够植入患者胸部或者腹部皮下的医疗设备,自动识别心跳,如果心跳太慢了可以进行常规起搏,心跳太快可以进行抗心动过速起搏,最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发出电击提供除颤治疗,及时终止心室颤动,挽救生命。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对发生过心脏骤停(二级预防)和未发生过心脏骤停但存在猝死风险(一级预防)的患者明显获益。基于此,中国专家提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1.5级预防概念,合并4个相关风险因素的患者应积极推荐ICD植入:1.晕厥或先兆晕厥;
2.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3.频发性室性早搏(PVCs);
4.左室射血分数偏低(LVEF25%)。
权威临床研究结果已证实,植入ICD对合并以上风险因素的1.5级预防患者可降低一半死亡风险(全因死亡率降低49%)。虽然中国每年有约55万人猝死,但ICD植入性预防仍处于较低水平,ICD的价值远远没有被大多数人所认识。预防心源性猝死,最好的方法是不得心脏病,早诊早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大多数患者由过度疲劳引起,症状的出现和严重程度与起病缓急、病人耐受情况等,也可能合并有其他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通常心源性猝死多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能见于所谓貌似的健康人,这种心律失常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也同样值得每个人都提高警惕,从源头上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心脏病高危因素。如果安装过支架或是发作过心脏病,做心脏彩超时要留意心脏红绿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这是心脏将血液“射”向全身的一个标准,这个值越高越好,这个值低说明心脏收缩无力,即心衰,发生猝死的风险更高。据英国BBC报道,埃里克森经过专业医生团队评估已决定接受ICD植入,预防心脏猝死,未来有望重返绿茵赛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