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人对我说,别人出去玩儿一趟就能发展个代购什么的,你也出去玩儿了怎么没见有收获?!我想了想,也对!虽然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记忆会褪色、会消失,不如把它记下来。不过我写的既不是游记也不是攻略,它只是在我的心情的折射下的一场旅行,还有散漫的思路和时浓时淡的感受。除了沿途的风景,我更喜欢那些偶遇的人。
为什么想到要去新西兰?
我要去徒步。
北京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徒步,为什么非要去新西兰?这不是矫情吗?
咱俩能行吗?要不要找个伴儿一起去?
。。。
我去意已定就开始看帖子,买书,制定行程,买大包,按书上的提示购置零零总总各项装备。看我热火朝天的干起来,老公也就抛开了质疑,务实的提议去奥森试走,我们随便往包里塞了些东西,负重走了十公里,耗时两小时,他的脚磨出了泡,养了好几天。这一试让一贯心高志大的我有点担心了,而一向谨慎实际的老公开始加大运动量,从平时8公里跑增加到12~15公里,速度上也有了可观的进步。本来还要再试走一回,可临到出发我还没从系列感冒中完全康复,出发的时间就到了。
3月27日抵达Queenstown
一下飞机眼前的群山近得就像摆在面前的高清大屏幕。山上的树木枝呀叶呀都看得清楚,湛蓝的天空,炫目的阳光,咦,视力突然间变好了。
坐着机场大巴到了镇子中心,走几步就看到DOCoffice,换了RouteburnTrack的住宿票,换条街再走几步又看到KiwiDiscovery的店面,我在这里预订了RedRoute包括往返Routeburn的交通和MilfoldSound的船票。还是进店换票。老公跟在我身后说,你怎么好像来过这儿似的。一切顺利!
背大包的我们住进了backpacker
第一次背大包旅行(还是多带了个拉杆箱),第一次住backpacker,位置超级棒,离第二天早上等大巴的地方近,可以说是离所有都近。这一处小小的所在却拥有多个房间,露台,娱乐室,两个公共厨房,两个大的卫生间兼浴室和若干个分开的小浴室小卫生间还有洗衣房,楼上楼下的还真让人眼花缭乱。我们住的是一个双人间,隔壁的双人间住进了一对中国小两口,还有一个双人间住了一对很老的夫妇,我推测是毛利人。其他的房间全部是多人混住的年轻人,进进出出的,他们年轻动人的脸还有轻声笑语充满了小小的backpacker。
浴室的公用毛巾
公共洗漱台旁的架子上摆放了干净的替换毛巾。同时有一段提示:“本毛巾只可擦脚且非一次性使用。我们将每日更换。请用后挂在浴室门上晾干以供他人使用。”怪不得我看到每个淋浴房门上都挂着块毛巾呢,原来都是别人用过的!预订时就知道房间内没有卫生间,这一点让我犹豫了许久,考虑到位置优越,进了步道条件会更艰苦,所以预演一下。万万没想到不但要共用卫生间还要分享擦脚毛巾,这实在突破了我的底线,只能穿拖鞋不擦脚了。
在厨房遇见大胃王
中午Fergburger的大汉堡吃坏了我的胃,晚饭都不想吃东西,但是考虑到一天都没吃蔬菜,买了蔬菜沙拉当晚餐。一会来了个小伙儿,他买了几个土豆,胡萝卜,一大块奶酪,一包吐司就在我们的餐桌上娴熟地做起晚饭。先把一大块奶酪擦成丝,土豆削皮切片,一层土豆一层奶酪丝,至少码了四层,撒上盐,最后铺上一层胡萝卜丝,浇上了免费提供的牛奶放入烤箱。我们都看呆了,打量这小伙儿,中等身材体态匀称,心中满满的疑惑也不敢问。这一大盘奶酪烤土豆难道是他一人一顿吃的?还有一整袋面包呢,这要多大胃呀?可惜我们的晚餐太简单草草吃完就要给后来的人让位了,没能看到小伙子的杰作。
三天后我们徒步结束开始理解大胃王。一进山好几天只能吃最简单的食物还要耗费巨大的体力,一天可能只有一顿饭,所以在有条件的时候一定要着着实实的进行补充。汉堡也要十几纽一个,一个还不一定吃得饱,只能自己做营养大餐了。
出发前我告诉老公这间backpacker可以做饭,他一口回绝我,不做。在家做,出门还做?!看到大胃王还有那些在厨房中高高兴兴忙碌着的年轻人似乎勾起了他的某种向往,甚至是羡慕。旅程结束时他还和我念叨,下次有机会住这种backpacker,一定要自己做饭,要给自己烤羊排吃!还会住backpacker吗?我可不太确定。
传说中的Fergburger
其实都不用找看见排长队的就是。老公本来想先来顿正餐,排队也是他不喜的。我坚持要试一试这汉堡到底有多神奇。排了半个小时队,点了一个最大款的汉堡(NZ$17+)两个人分食,一下就把我吃顶了。胃不舒服一直到晚上,担心影响明天的徒步,不过也因此做了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带上了本来打算寄存的保温水壶。晚上路过Fergburger还在排队而且队更长了。老公对我说,人这么多只可能是一个原因就是足够便宜。后来我在backpacker里看到对本地餐饮的推荐,果然这家店和PIZZA等快餐归在最经济的一类。扒房和山顶上的观光餐厅是最贵的一类。再后来我们终于有机会吃了正餐,验证了它确实算是便宜的。
没机会游览的Queenstown
前台建议我们做缆车到山顶,景色无敌。我说,今天的天气这么好一定不错。她耸耸肩说下午可能有雨。我想,怎么可能?!这多变的天气在之后的行程中居然不断重现。果然午后天阴起来,我还在考虑是否要赶紧上山,老公说先要去采购徒步的食品,必须做的事情要先做。
DOC的网站上有徒步三餐食物的建议还要求多准备一到两天的富余,对没经验的我们来说还真不容易。我们在步道里住三晚,要准备三到四天的食物和一天的水,我们就算呀算呀,要考虑重量又要考虑背包的容积。结果去了两趟超市才算准备停当。这时天空积起了厚厚的云层还飘了几滴雨,湖水没有了颜色,山上的风景肯定也没有了。我们安心的在镇上逛逛,湖边走走。小小的Queenstown好热闹。
3月28日离开Queenstown一早打包,不带进步道的东西放进拉杆箱里寄存起来。装上要带的东西后,每人要负重10KG以上。老公掂了掂两个包的重量说,这还走得动吗?我把大包背上身,只觉得整个人要往后仰过去,重心都不稳了,调节好腰带和肩带去赶我们订好的车。
同车的广东姑娘
“你们迟到了要打屁股!”这就是广东姑娘初次见面和我们打招呼的方式。我们忙不迭的解释自己没有迟到,她已笑作一团。顿时觉得我们两个这么大岁数的人被这姑娘整的也真挺好笑的。
沿着Wakatipu湖从Queenstown出发前往我们的目的地RouteburnTrack的东起点RouteburnShelter,途径风景如画的小村庄Glenorchy,车程大概45分钟。这姑娘和我们一路畅聊了不停歇。她到新西兰已经十几天,在北岛走了Tongariro步道,在南岛飞了SKYDiving看到了接成圆的彩虹。还如数家珍的为我们比较新西兰的各种贵:汉堡的价格是欧洲的三倍;SKYDiving要多人民币;交通贵,iSite提供的旅游线路也很贵等等等等。初来乍到的我们还搞不清状况几乎没有插嘴的份儿。趁姑娘片刻停顿老公转头跟我说,居然比瑞士还贵。我心中好笑,他一定以为去过了世界上最贵的地方了,居然还有更贵的。广东姑娘的下一站是大溪地。之后的人生目标是走遍五大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还没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姑娘转身又和她后面的澳洲小伙儿聊起来,聊她去年都去了哪些国家,询问澳洲有什么好玩儿的地方。她就这样自自然然的搭讪,轻轻松松的交谈。在孤独的旅途中和陌生人一次次温暖的搭讪再友好的告别,真有点被她感动。后来澳洲小伙儿和我们住在一个Hut里除了点头微笑我们没有任何寒暄。我俩私下说,搭讪是年轻人的特权,也是独行侠的bonus。广东姑娘在Glenorchy下车一日游,我们停留的时间也只够拍几张照片然后继续上路。
RouteburnTrack-第一天
RouteburnTrack是新西兰九大GreatWalk之一。人气仅次于最旺的是MilfordTrack,我预定时MilfordTrack已经订满了。RouteburnTrack全长32KM,难度级别为中等,途中有4个HUT及2个露营地,常规行程是三天两晚。我订了三晚,一来是不敢高估自己的实力,二来打算去一条旁线(sidetrip)KeySummit,还要连上MilfordSound峡湾一日游需要比较充足的时间。
同车的人一下车就迅速消失了,只有我们俩慢悠悠地调试自己的大包和登山杖,落在了最后。
上路前必须让自己和大包出一下镜。回来看照片觉得这大包一点都不起眼儿,我还以为我背了座山呢。路牌标明的是一天路程所需的时间。我们的目标是在到达RouteburnFallsHut过夜。全程8.8KM,上升M。
我们就这样不慌不忙、想快也快不了的走进了山毛榉的森林。一座座吊桥连接着清澈见底的溪流和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路缓坡,但始终在上升,还是累得很。马上就发现衣服穿得太多了,走不久就开始大汗淋漓。观察了一下别人的装束,大体是毛线帽,保暖外衣,短裤+护腿。护腿有两个作用,防水和防蚊虫。我们不得不脱衣服,但背上就更沉了。
看到一处平坦的大石头,我们坐在溪边午餐。这是我们在新西兰的两周里唯一一次坐下来的午餐。
午餐过后阳光再次躲起来,站在山腰上回望谷地,只有遗憾了。好天气总是奖励捷足的人,我们要是能早到一个小时就好了。
一路走走停停,太阳不见了还飘起了小雨。晴转多云转小雨的节奏在Queenstown已经领教过了,没想到的是再转中雨转大雨,而且下个没完没了。
我们刚走进FallsHut雨就大起来,小雨变成了中雨,我们俩庆幸自己及时赶到了。后来中雨转大雨时两个已经淋得湿漉漉的姑娘走进来,也彼此说了和我们同样的话“太幸运了我们及时赶到了。”雨越下越大,人们陆陆续续赶到,平静又有序。后来体会到其实每个tramper(徒步的人)走进营地时心里都有这句话“太棒了,我终于到了!”这程路我们用了三个半小时,负重徒步的体验很新鲜。
第一晚的营地生活好奇又特别
看到营地旁边的瀑布,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FallsHut.
营地隔壁的Lodge。注意到它是因为在我们的Hut看到一个提示“严禁进入隔壁的Lodge。为了看瀑布我们才发现了这个土豪邻居,门口处有类似提示“只有住宿客人准入。被人屡次提醒真是有点儿伤自尊。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见稀疏的两三个客人,台面上一篮子鲜艳的水果就像静物画一样优雅的摆在那里。老公说,这才是我们这种身份应该住的地方,我连连称是。经过这里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对着Lodge指指点点嘻嘻哈哈一番然后走进了我们的Hut。三天后,等我们都觉得自己的气味开始可疑的时候,老公还在追问我,知不知道那个豪宅能不能洗澡。回来后我特意又去DOC网站上查了查。何止是能洗澡呀,单间大床,还提供三餐,酒水冷热饮,有电灯能洗衣服,还有全程向导加助理,而且不用背大包了,简直是巴依老爷的享受!售价每人纽(约合人民币)。还真没有这个身份。
还是看看我们住的Hut实际点。走进Hut迎面就是布告栏,我们登记了自己选的床位。寝室里有48个铺位分成上下床,前后两个门,没有灯来没窗户。即便是做好了心理准备屋里的气味也是让人觉得住进去是需要勇气的。
下面一张是DOC网站的图片。大山里的小木屋。走廊的远端是寝室,寝室的背面是男女卫生间(在之后的Hut里,卫生间都不分男女,所以这里算是奢侈了),近处是厨房也叫聊天室(talkroom)。
从走廊眺望远山。居然分分钟看到了蓝天,我们曾幻想着会放晴。
干净整洁的厨房,先到的几个姑娘已经点起了炉火,淋了雨的人们晾上湿衣服湿袜子,我们只顾庆幸自己的衣物都是干的,却未能从中吸取经验。人越来越多,大家在这里吃饭聊天,温暖又热闹。
烧上热水,冲杯热巧泡杯茶,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捧着Kindle看看书,人生得意不过晴走雨读了。
?
再加上一人一锅热乎乎的方便面,这滋味让老公出了步道还惦记。
?
?
?
带来光明的管理员
随着管理员的到来,灯亮了。后面两处Hut的管理员也是这样带着光明登场,我猜这是他们有意设计的。因为每晚我都是热切的期盼着他们的出现。这是一个严肃又认真的中年男子,和大家见面发表了一长段的演说。大致包括几个内容:
他说的最起劲的就是要求大家维护Hut的整洁。灶具用完擦干净,上面的锅架要取下在水槽里刷洗;桌面台面地面通通都要打扫;最后走的人还要把椅子扣在桌面上;寝室的床垫用后要立起来等等,就像老师要求小学生,有点不适应。后来比较了三个Hut,这间的确是最干净的,特别是卫生间,弥漫着淡淡的香气,我必须说比寝室的味道好太多了。
然后是第二天的天气预报。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的告诉我们一天都会在下雨!下午可能有雷雨。更准确的天气预报会于次日早八点半公布。最后介绍从东向西和从西向东双方向路线上值得停留的地方和可能遇到的状况。我们是从东向西方向的,给这路人的建议是尽快赶到下一个营地,下午可能有雷雨。这一段路起伏剧烈路程也长。有一条陡峭的sideroute-ConicalHill也不用上去了,明天肯定什么也看不到。
我知道第二天的行程是三天中最辛苦的,但没想到还要挑战雨中徒步。我的豪情顿时被潜在的风险吹得烟消云散,幻想中的闲情野趣也被即将面临的艰难险阻提前击碎了。
我看到墙上的这句话:“我一直想知道我是否真的喜欢徒步旅行。寒冷、孤寂和恐惧,这些内心的感受是否胜过群山的辉煌壮丽与万丈荣光?”这是新西兰本土诗人也是RouteburnTrack的赞助人之一为FallsHut写下的。看来内心摇摆的人不止我一个。我向来承认自己有叶公好龙的毛病,现在觉得也许可以称之为诗人的敏感气质。哈哈哈哈
管理员逐一检查我们的住宿票,他问我们是否带了睡袋,这个问题在Queenstown换票时就被问过了,难道真有人没有任何准备就进来了吗?他还补充说,如果你没带睡袋最好的办法就是睡在厨房。老公问我,准备睡哪里?我说能睡厨房当然好了。他说,这里是睡凳子寝室里是床。我恍然大悟,原来那味道已经让我无法正常思考问题了。后来发现其实那一夜我睡哪里都一样。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我和老公上下铺。夜里我听着外面的时大时小的雨声揪心不已再配上屋里各种调门各种频率的呼噜声完全无法入睡。老公在下铺开始很安静,后来居然发出了我从未听过的奇怪的呼噜声,我明显感觉到他旁边那床的人和我一样在翻烙饼。我猜一定是因为我们用雨衣包当枕头,太高了不舒服造成的。我内心斗争是否下床推醒他。嗨,屋里屋外都让人操心。今夜的无眠和明日的苦旅让我既紧张又苦恼。
tips1
此行的小小失误是没有带头灯。头灯真的好用,解放双手。管理员没到时,头灯可以看书;最重要的作用在摸黑洗漱上厕所(寝室厕所都没有灯)。我带了个户外帐篷灯,可以把灯放在洗手池上,另外还有四个中国同胞用手机里的手电筒可就太不方便了。
3月29日RouteburnTrack-第二天(FallsHuttoLakeMackenzieHut)
好容易挨到了早晨,有人窸窸窣窣的起床,我们也跟着起来了。早饭是建议的麦片和一种很瓷实的面包(firmbread),口味就不能要求了。我们吃完早餐收拾好我们用过的灶台和自己的东西,雨还不停的下。老公说,再等一等,这怎么走啊!我们就喝茶等雨停。看见和我们一起进来的三个大男孩儿中的一个把所有的灶台擦了一遍,又拿着笤帚把整个厨房扫了一遍,然后坐下来和他的同伴一起吃早餐。一会儿来了两个女孩儿,又要擦灶台,男孩儿说他已经干完了。女孩儿连忙夸奖他。几个人彼此寒暄了几句,然后三个大男孩儿背上包冲进了雨里。我的心啊久久不能平静。我自认为没有娇生惯养我的儿子,但我不敢奢望他会主动干家务,能不能像他们那样只身在外既可以照顾好自己又能兼顾他人呢?后来想想,我自己的生活能力也不怎么样,就别要求太多了。
大家陆陆续续的离开,义无反顾的走进了雨中,就像下雨没什么影响似的。昨晚夜不能寐时,我想的是会不会有山洪暴发,DOC应该会取消线路吧?看大家的样子好像没有这种可能性。我实在坐不住了,看见管理员已经在出板报了。
thunderstorms!我对着老公说“还不赶快走!“幸亏当时我不认识hail(冰雹)这个词否则我要更紧张了。老公一看我们第一拨起床都快是最后一拨离开了雨也没有停的意思,只能出发了。
全副武装之后,我突然觉得安全了,紧张害怕全都奇迹般的消失了。下雨天想必没有美景可拍但我还是把手机揣进怀里。老公的手机干脆装进了层层包裹的大包里。现在想来,不紧张了的我开始恢复正常思维了。
雨还是密密的下着,山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瀑布,雨水在山道两侧集成了水帘洞又在石头路面上汇成了溪流,涓涓流淌在脚下,晶莹剔透、深深浅浅。突然想起小时候每逢下雨就喜欢去淌雨水但又嫌脏总不能尽兴(这纠结的毛病看来是从小就有),这时候简直是童心大焕发,足足淌了6小时水。老公不住的提醒我别让鞋湿了,我也没理会,心想这鞋不是防水吗?
?
乐趣就这么说来就来了。老公在前面走我趁雨小山路不陡的时候就掏出手机一通照。我知道照也是瞎照,但是还是忍不住要做,走着走着就被甩得老远。两个人,就我们两个人,一前一后走在灰色的天空下。连绵的荒原中,时而草木繁茂、时而旷野荒凉;刚才还峭岩重重、忽又谷地宽阔,河道悠长。雨声飒飒、溪水丁咚,舒心的大口吸着清冽的空气,享受这极度的幽静与安宁,不知道怎样才能更美。
“这不就是简爱的荒原吗?”我近乎欢呼的对老公说。简爱”瘦如新月的命运“就像这荒原中的小草,没人留意,但她的心却有荒原的宽广装得下人生的浩瀚。
从FallsHut到LakeMackenzieHut11.3KM,建议步行时间4-6小时,上升M,下降M。就像昨天管理员介绍的,这一段路程就像跨度很大的阶梯,急速上升后就会有一段水平路段,连续几个这样的台阶就到达了LakeHarris,继而到达这条路线的最高点HarrisSaddle(海拔M)。爬坡的时候很累,但是一到水平路段就能休息过来。
和KEA不期而遇
KEA似乎被当地人神化了。每个人提起KEA都夸它聪明又狡猾。FallsHut的管理员让我们把放在寝室外的鞋拿到厨房,挂在外面的雨衣和私人物品都要收起来以防KEA夜间作案。据说曾经有个姑娘的背包放在外面,第二天早上发现她的内衣被KEA一件件叼出来洒满一走廊。在HarrisSaddle这神奇的鸟和我们不期而遇。它们的大胆让人出乎意料,昂首挺胸向我走来,绕着我蹦估计是等我喂食,倒是我很紧张。后来看我实在没有喂它们的意思才离开。
过了HarrisSaddle,地貌明显不一样了,茂密的森林出现在眼前。管理员说我们第一天看到的森林是以山地山毛榉(MountainBeech)为主,过了HarrisSaddle就会以银色山毛榉为主(SilverBeech)。透过烟雨蒙蒙远远望去树木的枝叶都泛着银色,这不就是银色山毛榉吗,实在太好认了。走进了才发现那些是挂满了整棵树的青白色的松萝,心里嘀咕难道会因为寄生植物命名原本的树种吗?最后还是在步道终点的科普栏里找到了答案。红色、银色、山地山毛榉的分别是因为树皮的颜色,只有在十分晴好的天气里才分辨的出来。
脚下的路开始下降,但并不觉得轻松。一系列剧烈的下坡然后还是在山上转来转去,开始期盼着看到我们的驿站。因为下着雨,早餐后就没有停下来午餐的可能性。老公吃了三个能量棒,我只是喝几口热水。突然发现自己是个节能型体质。一顿不吃基本不会影响到精力和体力。换句话说平时在家摄入了太多不必要的能量。
tips2:保温水瓶太重要了。下雨赶路有雨衣身上并不会冷,但是带的瓶装水已经冰冷得没法喝。两个人行走6个小时,全靠ml的热水。最后因为舍不得喝居然还留了一口到营地。
远远的已经看到了营地的房子,但脚下的路还是那么漫长。当海拔已经下降到很低的时候,老公突然一滑倒进了旁边的灌木丛。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叫我拉他上来了。路面的宽度无论如何也不算危险,我最担心的下雨路滑因为凹凸不平的石头路面也基本感觉不到。他也奇怪自己明明走在路中间怎么就滑到路外面了呢?后来我才知道他收拾背包时把很多东西移到了他的包里。高能耗的人长时间没正常进食已经体力不支精神涣散了。万幸有惊无险。两个人不得不警醒起来。这时我发现我们已经走进了树精的花园。到处是毛茸茸的树干,湿漉漉的枝叶。
摸上一把,根根挺立颇有弹性。好长好大的一片苔藓森林别提有多仙了。第二天天晴再走进来一切都看得真切就是没了仙气儿。
Mackenzie湖边的Hut。我们终于走到了。
这里是个二层小楼。一层是厨房,二层是寝室。我坐在上铺拍下了这张照片。大大的玻璃窗正对着湖面,即便外面还下着雨房间里依然没有灯,但光线还是非常好让人心情愉快。人类为自己的房子加了窗户绝对是精神的高阶追求。
对面一排大通铺住着一个十来人的韩国老年团。我想他们住这里真是太合适不过了。
先到的几个中年人费了老大劲点燃了炉火。这里没有煤只有半湿的木头,火始终不旺室内依然冷。陆续赶到的人们都赶紧换下湿衣服,从里到外,然后裹着干衣服烤火。路上遇到很多人连雨衣都不穿,只是把大包裹好。我们穿了雨衣护腿,以为自己穿了金刚罩铁布衫,一脱才发现衣服外面是渗进来的雨水,衣服里面是汗水。老公的鞋半路就湿透了,就像踩着两只船。我的鞋脱下来才知道也湿了,厚厚的羊毛袜只让我觉得脚有点潮。我才知道6个小时暴露在雨里,雨衣防水鞋都不再防水了。我们只脱下外裤和袜子晾起来。老公二话不说就忙着烧水做饭,当他打了一连串的喷嚏时,我们意识到可能犯了一个大错误。赶快穿上备用的干毛袜,裹上干衣服,但好像有点晚了,他整个脸都红肿了起来,感冒了。我们草草吃了两口东西决定先睡一会儿,厨房里始终不暖和也呆不住。我忽然明白DOC网站上提示的低体温症是多么可怕。冷起来可真不好受。
当我们饥寒交迫的时候看见了土豪下铺的两个土拨鼠睡袋,那蓬松柔软的质感和像样的枕头真让我们羡慕。再看看我们单薄的携程睡袋,真是天上地下啊!
在这单薄的睡袋里居然也暖和过来了。我就猜下铺的羽绒睡袋会不会热呢。果不其然晚上睡觉的时候我看见他们俩的睡袋都是大敞着的,一定是热坏了。需要羽绒睡袋的地方还是不要去的好。
带来好消息的管理员
晚上照例是和管理员见面。这个管理员和蔼亲切许多。首先就说大雨天气是这里的常态,大家不用抱怨。这里是雨林气候每年3米的降水量。然后介绍了气候的成因。无非是西面Tasman海吹来的风被贯穿南北的南阿尔卑斯山脉阻挡故形成丰沛的降水。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大家明天会是个好天气。一屋子人都欢呼起来。然后也是给双方向的人们介绍明天的行程。对我们方向的建议是去KEYSUMMIT。这本来就在我的计划中只是原本放在出步道的最后一天。他还说后天的天气可能是多云,我想那说明只有明天一天是好天气了。只是老公的感冒有点让人担心。
厨房里贴的宣传画,看样子抱怨的人很多。
一夜无话。我们在步道里还有一晚所以不急着赶路,再加上老公的感冒,说好要多睡一会儿,结果被韩国老年团团员们旁若无人的聊天和欢笑吵醒了。想起第一个Hut管理员在厨房门上贴上聊天室的牌子是多么正确的做法啊!
一路上看见很多很多单身行走的男女,背着大包孤独跋涉。我觉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人一个人的时候是充满勇气的,在公共场所反而要小心谨慎。东方的文化好像正相反,我们提倡人多力量大。人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充满勇气的,可以高声说笑旁若无人,好比跳广场舞;成为个体的时候就要老实警惕许多了。
3月30日RouteburnTrack-第三天(MackenzieHuttoHowdenHut)
最后走的人们都在等鞋干。这真是无望的等待。我们薄薄的速干裤没有一点要干的迹象,就又穿上身了。
tips3:羊毛袜的大用处。书上网站上都提到准备几双羊毛袜。我觉得平时跑步的厚棉袜也应该够用了,但还是很听话的准备了。出来发现它的好处。首先是耐磨,路面经常是非常粗糙尖利的,走长了脚就会有磨的感觉,所以厚厚的羊毛袜可以减少摩擦,适时还要换一双又干又软的。其次是保暖。鞋湿透了不能短时间晾干,有厚厚的羊毛袜隔离一下好很多。徒步的人几乎每人都穿着这种厚厚的羊毛袜。(牛人除外,我们同车的澳洲小伙儿,连徒步鞋都没穿,居然是赤脚穿一双沙滩凉鞋包外还挂着一双洞洞鞋依然走完全程还比我们快。我们这些在奥森走都能磨破脚的人是不能比的。我也亲眼看见一个姑娘脚磨出了泡她的同伴帮她把袜子从脚下扒下来时的痛苦表情,这之后每走一步都是煎熬了。)
清晨,营地前Mackenzie湖的一角。湖面腾起了薄纱般的雾气。
等鞋干的一会儿功夫,太阳出来了。人们也走得差不多了,永远落后的我们有机会好好欣赏这里的宁静和亮丽。
最后望一眼巴依老爷们的又一处土豪Lodge。我们要继续赶路了。
阴翳散尽轻松写意。8.6KM到达我们最后一个投宿地,建议时间3-4小时。一路上太阳照耀在我们身上也一直照进了我们的心里面。老公的感冒不治而愈了,开心的我们哇咔咔。
一切的一切都有了颜色,眼中的彩虹飞出水面,心中的彩虹早已画成了圆。
特别庆幸我们在步道里多呆了一晚。美好的天气要是用在赶路上就太可惜了。已经可以看到LakeHowden和我们的Hut,居然又是住在湖边,预订的时候完全没留意。自叹神机妙算的我没有算到脚下的路,突然我的一只脚陷进了路中央一尺宽的木排水槽里,就在身体倾倒的霎那间我再一次真切的感觉到我背上的大包重得让我无力挣扎。拍向地面的同时,大包触底反弹再一次拍在我身上,着着实实的一个大马趴附带两次撞击。心里想难道没扣紧吗?还有二次伤害!我趴在地上欲哭无泪,重要的是一只脚还留在水槽里。老公过来怎么解救我已经不记得了。好像试图扶我起来不成功,只能先帮我解下大包,人才站起来。
脚居然没有崴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进了营地,简单处理一下膝盖和小腿迎面骨的擦伤,在湖边吃点东西,挽起裤腿,晒晒伤口、压压惊。几天来难得的休闲时光,老公明显不想动了。我说,明天可能就没有好天气了(管理员昨天报的是多云,这里的多云可和北京不一样,云层厚得像锅盖,说不定就转下雨,我可是学聪明了)。我还要去KEYSummit,老公几乎是震惊的看着我,你确定你还可以走?膝盖确实还在疼,但我知道应该不影响行动,和天气打赌的事可不能干,我当时觉得自己就是个节能型的女汉子。
KEYSummit
不用负重去KeySummit是住在HowdenHut的另一大好处。当然这里对牛人简直就不是了事儿,因为海拔只有M。但是从湖边走到通往KeySummit的交叉路口是一段坡度特别陡的土路。我们无负重走了20分钟左右(第二天出步道负重又走了一遍)。之后通往KeySummit的路就像逛公园似的爬爬山。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一日游的旅客是从西起点(theDivide)进来,专程到这里。
山顶上的湿地。
看到山坡上清清楚楚的树线(treeline),灌木线(bushline)
下山时老远就看见一个大长腿的姑娘,吸睛啊!可惜手机拍下来连人都找不到了,更无法表达那种震撼:天地是舞台群山是背景,姑娘的挺拔居然撑得起这一片天地的恢弘壮阔。走进了才看清姑娘足有一米八多的身高,比她男友还高一点。穿着那么短的短裤,要不那大长腿老远就晃到了我。拍够了,姑娘赶紧穿上男友递过来的外套,原来她们也怕冷。老公说了一句此行的金句:这些姑娘一定认为她们的腿比脸还好看。一路上看见好多这样的姑娘,穿着帽衫露着长腿在秋风萧瑟中美着。
东施效颦,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想不做都难。否则没有大长腿都不要出门了。
回到我们的住处,天色还早。LakeHowden更静了。我看到路牌提示附近有个帐篷区(campsite),20分钟单程。没见过真正的露营地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提议过去看看。
我们在森林里走啊走,天色逐渐暗了下来,20分钟也过去了,还是没有营地的踪影。突然想起没带帐篷灯出来,天黑了在森林里走可怎么回去?越想越害怕。我问要不要放弃,老公想了想,决定再往前走走。又看到湖面时,他说露营地一定就在附近了,那时我们大概走了30分钟。
喏!就是这里了。看到一对年轻情侣和他们小小的帐篷。看来看去我们也没发现其他设施,这和我想象中DOC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招聘策划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jg/1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