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患者家庭药箱第一味药,
居然不是药!
编者按:
这是9?C“健康相对论”第三期了,有趣,有料,有谱,跨越医疗,谈史论哲。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即使应用了目前最先进最完善的治疗手段,仍让50%以上的心脑血管意外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而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是居各种死因首位的疾病。今天,我们就和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群山教授,谈谈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专家:王群山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计委心律失常介入诊治基地培训导师。擅长:房颤、室上速、室早、室速的导管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与程控;小儿心律失常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以及心肌炎的诊治等。侧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精通导管射频消融诊治术。
以下视频,我们精剪了10分钟直播镜头,以飨读者。
1家庭小药箱里第一味药:健康保健的意识
唐:王主任,我知道这个季节,医院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特别多,也发生了许多令人伤感的急诊室的故事。尤其是冬至前后,昼夜温差特别大,时冷时热对人体的状态造成很大的挑战。
王:是的。温差只是一个方面,临近年终,由于各种活动频繁,忙碌透支精力,休息不好,人始终处于虚弱状态会容易患病。还有第三个方面,场面上的应酬,烟酒、暴饮暴食都会增加胃肠负担,对于心血管也是很重的负荷。所以在这个季节,心血管疾病高发。
唐:这个高发程度能说一下吗?
王:来看病的重病人增多。病情危重,来看病就诊时就十分危急。一旦发生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或者恶性的心律失常,对病人来说都是要命的事情,所以我们心脑血管临床工作特别繁忙。
唐:许多读者问,比如像房颤,心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对这些病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控制自己,不让这个病在这个季节发作?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王: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就临床上看到的心血管疾病来说,原来很多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病。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很多老年病不再仅限于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中年人发病率明显上升。像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房颤的患者,年仅28岁。再比如说冠心病,心肌梗塞,原来六七十岁以上患者比较多,现在三四十岁患者增多。说明患病人口年龄明显提前,也可以说老年病在年轻化。
对于曾经患过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他们的保健就是规则的服药,定期的复查。另一方面,有些年轻人以为自己很健康,参加马拉松这样的运动,但潜在的风险非常可怕,一旦发作,就意味着一场意外发生。所以对于中青年来说,定期体检,提高思想认识非常关键。我觉得,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来说,规律的作息非常重要。保健是根本,因为对于体质不好的来说,得心血管疾病非常容易,如果身体一直在透支,一定会得疾病。
唐:对于这些意外,我觉得,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小药箱,那么小药箱里应该放些什么,来应对自己突如其来的,尤其是关于心脏的问题。
王:从心脏科医生来说,小药箱里第一味药,应该是健康保健的意识。也许,人们会第一时间找救心丸之类的药物,但没有意识到仅靠药丸是没有用的,目前来说,还没有这么神奇的药丸。
如果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要定期备一些平时常用的药,千万不要把药一吃吃三年。到真的发病的时候病急乱投医——那些过期的药物是没有用的。这些药物应该当做必需品放在药箱里。
如果以前没有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话,可以储备一些OTC(非医师处方用药)药物,比如丹参片,冠心病或者心肌梗塞备点硝酸甘油,顽固性高血压常备心痛定来降压,快速性的心律失常、房颤可以备一些倍他乐克,是可以临时解决一些问题的。当然,如果不能自己处理的,一定不要贻误时机,一定要打急救。
唐:除了,每个年轻人是不是都要学会一些徒手自救的方法呢?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事情,实际上,国外非常注重健康的教育和自我的急救,现在在上海、北京,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也看到了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
王:是的,实际上在大城市,如果看到有人猝然倒在地上,第一抢救就是除颤。这种AED的使用已经是傻瓜式的了,按照步骤操作就可以做一个最好的抢救。年轻人都应该学一点心肺复苏知识,为专业营救人员赢得时机。
唐:所以,千万不要因为现在没有病而不去做准备,因为你可能遇到你的家人、你的同事突然倒下。健康的心脏不能一刻不跳,有自我急救的意识,在真的遇到意外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能有秩序地解决问题。
2老炮儿、东施效颦、《命运交响曲》
唐:去年这个时候,有部电影《老炮儿》风靡中国,最后有个镜头,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在一个密集的鼓点声中,冯爷扛着军刀,从一片冰层上跑过,最后倒在了冰雪上,这个镜头非常触目惊心。能请王教授解释一下,是心肌梗塞吗?
王:是的,大部分的原因是心肌梗塞,会出现休克,心脏破裂甚至恶性的心律失常,可能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挽救机会。失去这个机会就会真的倒下,猝然离世。这个“老炮儿”有拿白酒当饮料的习惯,这也是诱发心梗的一大原因。
唐:“老炮儿”令人惋惜,不过他还只是个虚构人物。其实,因心脏病去世的名人很多,比如凯撒大帝、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去世前说过,我的心脏就像一个旧的水管,已经破裂了不能再使用了。
王:这句话,可见他的病是多么严重,心脏像水管是个非常直观的比喻,破裂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唐:在名人里面,像王小波、马季、侯跃文、谢晋等,都是死于心脏病。我们今天的直播是在年12月27日,在年12月28日,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老先生猝死,他的作品家喻户晓,《早春二月》《永不消逝的电波》《家》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他配音的《王子复仇记》,是电影学院的必修课。
王:很可惜,我们都很怀念孙老先生。心血管疾病是非传染性的疾病,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流行病,患病人口非常多,当社会发展,度过了温饱的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占疾病谱的首要位置。国内有个流行病学的数据,中国13亿的人口,每年死于心脏病猝死的人就有50万左右。
唐:在古代有个传说,西子捧心,据说也是心脏病。邻居东施觉得她这样走路婀娜聘婷,面带愁容,很令人心动,也学着走,这个成语叫东施效颦。其实,古代就有心脏病了,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不过,古人的心脏,心是心,脏是脏,是一个系统,不是我们现在心脏的意义。今天我们讲的是心在跳,脑在烧,您觉得心和脑有什么关系?
王:心和脑在解剖学上有天然的联系,因为心脏是人体的循环器官,所有血液的动力都是心脏,所以心脏是发动机。大脑是司令部,离开大脑有很多事情做不成,很多功能会乱套。从结构来说,大脑也需要心脏供血。从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来说,心脑是合一的,心神合一,心不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器官。而对于心脏这个词,我们的理解还有很多是不到位,比如不开心,为什么不说不开脑,或者不开肺呢。
唐:只有不开眼(笑)。古人早就对心有很多理解,心的篆字像一把火一样,还有许多带心的成语,比如,心心相印,心如止水,心猿意马,心有灵犀,现在常说不忘初心。
王:人心神上的活动,远远高于解剖和一些局部功能的理解。有些诗词或者旋律是直接入人心神的。比如我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最入我心的诗词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我也喜欢让人激情澎湃的旋律,直接打动人心,比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唐:我也来说一个最打动人心的旋律,奥斯卡金像奖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大师帕尔曼的旋律,如泣如诉。
3听心者的摩斯密码
唐:接下来有一些观众提问,第一个问题,心脏为什么在左边而不在正中?
王:绝大部分人的心脏在左边,也有一部分人的心脏长在右边,当然这是非常罕见的。心脏不在正中和人体的发育有一点关系,从胚胎甚至受精卵开始,心脏就是在中偏左的位置。
唐:第二个问题,每天一杯红酒是不是对心脏有利?
王:在临床上,患者和患者家属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因为我在法国和美国学习过,我的看法是长期喝红酒就像东方人喝茶一样,对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不能过量,毕竟红酒里面有一定的酒精,人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少量饮酒有利于心情放松,但不能说,觉得红酒能治病就天天过量喝红酒。
唐:第三个问题,心脏科医生每天听心脏,听到的是什么呢?
王:听筒是心脏科医生一个很好的工具。历史上最初是把耳朵贴在病人的心脏处听,后来有了单筒听诊器,现在常见的听筒就是双筒听诊器,能听到的内容非常多。
医生贵阳儿童白癜风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jg/1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