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虽已过去两周,不过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指南还是该看看……

关于室上速定义

这是个过于基础但是却十分重要的问题,毕竟它才是本次指南更新的主角。室上速指起源自希氏束以上除房颤以外的任何心动过速,之所以除外房颤,一是房颤有其“独特”的电生理机制,二是治疗方法和室上速明显不同,三是有更为详尽的指南对其专门介绍。

表1罗列了从窦房结至心房至房室交界区各种可能的室上速分类,解剖上“从上到下”,机制上“从局灶到折返”,更加便于理解。

表1:常见室上速的分类

和版指南建议变迁

上一次ESC推出的室上速管理指南还是在年,年有过成人室上速管理指南的更新,由ACC/AHA/HRS联合推出。

如果单从ESC的角度来来看,截止本次指南更新,已经间隔了16年之久,在这期间,无论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有诸多新研究的揭示,相应地,指南的建议也发生改变,总结如下(表2)。

表2:和版指南建议变迁

版指南新增建议

当然,历经16年的等待,本次指南的修订也不全是对过去建议的补充,还提出了若干新的建议(表3)。从新指南的建议中,我们发现经过16年的发展和积淀,室上速的治疗发生了如下变化:

导管射频消融的地位明显提升:本身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就有着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当前随着标测和消融导管的进步,手术的成功率、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对于孕妇合并室上速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的级别都已经是IIa,指南对于导管射频消融的推荐强度可见一斑;

药物治疗的定位逐渐下降:除了β-受体阻断剂和CCB还维持在IIa左右的推荐级别外,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氟卡尼等药物的推荐级别都在下降,甚至很多药物在本次指南中均未提及,对于能够经由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根治的室上速,长期服用这些副作用明显的药物,还真是不合情理;

无症状性预激综合征患者,需积极进行风险评估:包括有创和无创的方法,如判定为高危患者,积极建议导管射频消融术,即使低危患者,和患者充分告知手术获益和风险后,如患者同意,也可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手术。

表3:版指南新增建议

16年的变迁,不只是对一部指南的修订,更让我们看到了室上速治疗在诊断时间内发生和发展的历史,阅古赏新,我们会汲取更多有用的知识,更好管理这些患者!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何金山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看过,请点这里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jg/20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