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16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医院的朱俊教授做了题为《房颤的药物治疗: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的精彩报告。
一、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在指南中的地位
近年来,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在房颤管理指南中的地位不断变化。美国及欧洲(ACC/AHA/ESC)房颤指南中处理策略的表述变化:年指南中,处理策略的地位从高到低依次为节律控制>室率控制>抗凝;年指南为室率控制>抗凝>节律控制;年指南为抗凝>室率控制>节律控制。这一变化充分地体现在房颤处理流程当中,当患者诊断为房颤后首先要考虑抗凝治疗,其次再考虑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总之,房颤治疗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理论上讲,节律控制理论有很多好处,包括:缓解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避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减少电/机械重构,减少血栓栓塞,减少死亡以及减少因心血管原因住院等。但是,我们回顾室率与节律控制比较的临床试验发现,几乎没有试验能够证实节律控制优于室率控制。
为什么理论和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呢?朱俊教授分析,节律控制没有改善患者预后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原因: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药物?(2)试验原因:没有真正维持窦律?(3)方法原因:一定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还是考虑上游治疗?射频消融?(4)其他因素:控制了房颤而忽略了抗凝?通过分析,朱俊教授指出,也许并不是节律控制真的不好,而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例如,AFFIRM试验的事后分析显示,真正维持窦律患者的死亡率实际上是下降的。关于射频消融,目前的一些试验得出的结论都是很好的,但是其长期效果和终点如何呢?我们还要等待CABANA和CASTLE-AF这两个临床试验的结果。
二、指南推荐
ESC房颤指南中,根据房颤的自然进程采取的处理策略有所差别。从没有房颤、隐匿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到持续性房颤到长期持续性房颤再到永久性房颤,室率控制从发现房颤开始贯穿始终,而节律控制是适合于某些阶段的治疗策略。抗心律失常药、射频消融被定义为“症状控制”性治疗,并没有被证明能够改善预后。ESC房颤指南推荐中无论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首先都考虑室率控制,如果室率控制后仍有症状、没有维持窦律,我们再考虑节律控制。
ESC房颤指南:房颤的症状EHRA分级
房颤急性室率和节律控制的目的是:(1)防止血栓-栓塞事件;(2)迅速改善心脏的功能。应根据症状决定房颤的治疗策略:(1)对于大多数患者,紧急控制患者的心室率;(2)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考虑恢复患者的窦性节律。
1、急性控制心室率
I类适应证:
(1)急性房颤不伴有预激,推荐使用静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减慢心室率,但在低血压和心衰患者中应慎用(A)。
(2)在心衰和/或低血压合并房颤的患者,推荐静脉使用地高辛和胺碘酮控制心室率(B)。
(3)在预激患者,最好使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或胺碘酮(C)。
2、长期室率控制
(1)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地高辛(包括联合应用)控制心室率。
(2)静息心率在次/分以下就可以接受,但若症状明显,可控制在80次/分以下。
(3)活动时有症状的患者可用运动试验或Holter评价心率控制情况并避免心动过缓。
(4)阵法房颤不应单独使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
3、房颤患者的转律流程
需要转律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包括:(1)合并心肌缺血:ACS;(2)有症状的低血压:如肥厚梗阻性心肌病;(3)急性心衰,合并低血压或休克;(4)预激合并快速房颤;(5)室率控制无法缓解患者的症状。以上情况一般指新发生的或阵法房颤,永久性房颤一般不包括在内。但是,判断是否为新发房颤有时存在困难。
房颤转复方法的比较
药物转复房颤:与年指南推荐级别
ESC指南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的意见:(1)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房颤相关症状;(2)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的效力是中等程度的;(3)临床上成功的药物治疗是减少房颤复发,而不是使其彻底消除;(4)若单一药物治疗失败,用另一药物则可能会达到治疗目的;(5)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以及心脏外的副作用非常常见;(6)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首先考虑其安全性,其次是疗效。上表中所有药物推荐级别的改变并不是因为疗效变化,而是出于节律控制时安全性的考虑:(1)氟卡胺、普罗帕酮口服转复级别下降:主要是安全性顾虑,有其是在院外使用,强调必需经过仔细选择,事先在院内使用;(2)伊布利特级别下降:容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3)胺碘酮级别提高:转复成功率并不十分高,但安全性较好;若未转复也可控制心室率。
不同指南药物转复房颤的推荐差别
※从年指南的I,A调整为IIa,B。
长期口服药物维持窦律方面争议较大。如果患者没有或伴很轻的器质性病变,可选的药物较多,决奈达隆、氟卡胺、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如果无效可选胺碘酮;如果伴有器质性病变,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药物;对于有心衰的患者只推荐胺碘酮。
4、我国维持窦律的建议
没有或轻度器质性心脏病:(1)普罗帕酮:mgq8h开始,可增加至mgq6h;(2)莫雷西嗪:剂量同普罗帕酮;(3)索他洛尔:80-mgbid,比较适合于冠心病;(4)无效可用胺碘酮。
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有心衰的患者):胺碘酮。
5、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用法
负荷量:(1)静脉加口服:静脉用法同前,若具备条件可以同时开始口服(最重要的是甲状腺功能检查要正常);(2)口服负荷:可以减慢负荷——0.2tid7-10天后0.2bid7-10天(负荷7.2-10g);一般不需要快速负荷。
维持量(主要为安全性调整):(1)一般从0.2qd开始,无特殊情况3个月内不要调整;(2)3个月后根据情况确定是否调整;(3)维持良好,可以逐渐减量,从0.2qd每周5天开始,以后还可以持续减量。每次减量要观察至少3个月;(4)若疗效不理想,可以考虑再负荷后加量,但不推荐超过0.3qd。
6、决奈达隆应用建议
年9月,欧洲药品局发布了限制决奈达隆应用的建议。建议中仍然肯定了该药在阵法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的效益,但鉴于潜在的肝、肺和心脏副作用,提出应在考虑选择其他药物后使用决奈达隆;还提出了其他几点意见:(1)决奈达隆不应用于目前存在房颤的患者;(2)该药必需在有经验的专家监测下使用;(3)如果房颤复发,应该考虑停用;(4)不能用于以往胺碘酮治疗出现肝、肺损害的患者;(5)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肺功能,在治疗的前几周一定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注:该药在我国已获批准,但还未上市。]
小结
※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在房颤治疗中的定位为症状控制措施
※二者的选着除了根据症状的轻重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意愿和要求
※改善症状的措施应以安全性为第一目标
※节律控制在改善预后方面的证据至今还十分脆弱
※房颤的综合治疗(包括抗凝和上游治疗)是改善预后和症状的正确途径
来源:医脉通(medlive.cn)
喜欢本文就分享吧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jg/2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