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是急诊科就诊人群中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且症状可在就诊时好转,疾病的危重程度易被掩盖,其潜在病因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以及肺动脉栓塞等却是致命的,易造成恶性心血管事件。
如果患者只有胸闷症状,在通过心电图、心肌酶检查后发现结果为阴性,那么医护人员更加应该重视对器质性疾病的检查、监测、治疗及应急抢救,以避免发生危险。
病例资料
1.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60岁,年8月12日凌晨2:27,以“胸闷半小时”为主诉到我院急诊科就诊。
患者半小时前出现胸闷心悸,持续约20分钟后自行缓解,无胸痛、气促、呼吸困难、黑朦、晕厥。预检护士分诊内科II类。
体格检查:体温36.7°C,血压/94mmHg,心率67次/分,血氧饱和度97%(不吸氧),神清,气平,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心脏未闻及明显杂音。
既往史:高血压10余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诊断:胸闷、高血压。入急诊后,完善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检查结果均无异常。
2.治疗经过
在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后,为防止病情变化,医生建议留院观察,予3L/min低流量吸氧;异舒吉扩血管、营养心肌治疗,12d/min静脉缓慢滴注,严密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输液半小时后给予生命体征测量。
凌晨3:40,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巡视护士立即通知医生抢救。查体: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和心跳,瞳孔3mm、对光反射消失,呼之不应,颈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行心外按压,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暂停异舒吉补液,予0.9%氯化钠注射液ml静滴,维持静脉通路,转入抢救室。
3.抢救经过
凌晨3:44,入抢救室抢救,予生命体征监测;多巴胺10支(mg)+0.9%氯化钠注射液ml中,微量泵ml/h静滴,心三联反复静注,气管插管24cm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予电除颤后成功复律,测得心率次/分,血压79/52mmHg,血氧饱和度98%,判断心肺复苏成功。
留置深静脉导管、导尿管。患者复苏后烦躁,予肢体约束,并予咪达唑仑注射液镇静维持,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分析
1.胸闷:易被忽略的早期恶性心血管疾病
临床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识别、判断胸闷患者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其潜在病因却是致命的,容易造成恶性心血管事件。
然而,多数胸闷患者并无大碍,可能是由于精神紧张、抑郁、工作压力、环境导致的心理性胸闷。
但是有种“胸闷”却与“胸痛”无本质区别,常与“心肌缺血”有关,严重时可引起心绞痛、心梗等危重情况,甚至引发猝死,导致死亡。
因此,除患者本身的胸闷症状,还应注意患者的伴随症状,例如胸闷症状的放射范围、有无呕吐和出汗、发作/缓解及加重/减轻的因素、持续时间、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等。
完整且详细的病史采集,是鉴别功能性胸闷与器质性胸闷的首要步骤。
2.常见的鉴别诊断及辅助检查
除了常规心电图及血象指标,根据临床症状的典型程度及危险分层,可以选择不同的心脏辅助检查。
例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显示明确,阴性预测价值更高;超声心动图可筛查、鉴别因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肺高压等引起的胸闷。另外,还有运动负荷试验、运动/药物负荷超声、心肌灌注同位素显像等。
思考
1.预检分诊:识别急危重胸闷患者的“第一窗口”
按照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年发布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分级原则,可分为I级(极危重)、II级(危重)、III级(紧急)、IV级(非紧急)患者。
患者入院后,当班预检分诊护士对其主诉、既往史、症状、生命体征等客观数据进行快速识别发现,患者除多年高血压病史外无其他基础疾病,而此类疾病史较少引起胸闷症状。
另外,患者发病为“深夜”——睡觉时间,说明此症状明显超过患者可以忍受的阈值,才会半夜就诊。
通过系列分析,预检护士将其分诊为II类,即需紧急处理,有危及生命的潜在风险(此类患者有优先就诊权)。
虽然当时患者的胸闷症状已经消除,但预检护士通过数据并结合自身经验,认为此患者有快速就诊的必要性。在第一时间作出准确判断,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候的时间,使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可以说预检护士在此次案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第一窗口。
一名合格的分诊护士不仅需要对疾病进行准确分类,还应具备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危险预测能力、潜在风险识别能力等,通过现象看本质,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避免误诊或漏诊现象,使每位急诊患者得到及时、妥善的医治。
2.应急抢救梯队——急危重者患者生命的“巡航舰”
从案例中可以发现,患者发病到抢救成功仅用时20分钟,补液室护士巡视后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并联系相关科室进行抢救,此阶段环环相扣,不浪费丝毫时间,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抢救室护士接到通知后,立即准备抢救用品,并通知医生准备抢救,无缝衔接,确保每分每秒都得到充分利用。
小结
我国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心源性猝死率呈现逐年上升势,抢救成功率较低。据报道,在患者猝死后4min内实施心肺复苏(CPR),抢救成功率可高达50%,而抢救成功率与施救者急救技能及护理有密切关系。
医院应警惕就诊的胸闷患者,密切观察胸闷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用药,积极排除器质性病变,防止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同时,急诊科应建立完整的、科学的成套护理及抢救流程,以提高心源性猝死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陈尔冬,李建平.功能性与器质性心悸、胸闷的鉴别[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17(1):3-6.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陈倩,李新柱,胡卫民,等.心脏性猝死急诊团队抢救临床分析[J].系统医学,,5(7):43-45.
[4]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2,16,,.
[5]ShenCX,GeJB.EpidemicofcardiovasculardiseaseinChina:currentperspectiveandprospectsforthefuture[J].Circulation,,(4):-.
作者:急诊百晓生
感谢作者来稿!
如需转载,请标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jg/2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