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一)评估可能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症状的适应证I类1.发生无法解释的晕厥、先兆晕厥或晕厥或原因不明的头晕患者。2.无法解释的反复心悸患者。Ⅱ类1.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气短、胸痛或乏力的患者。2.疑一过性房颤或房扑时发生神经系统事件的患者。3.患者出现晕厥、先兆晕厥、头晕或心悸等症状,已鉴别出其原因并非心律失常,但治疗这种病因后症状仍持续存在着。Ⅲ类1.患者有晕厥、先兆晕厥、头晕或心悸等症状,通过病史、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已经确定病因。2.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无心律失常发生的其他证据。(二)在无心律失常症状患者中检出心律失常评估远期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的适应证I类无。Ⅱb类1.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EF≤40%)。2.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Ⅲ类1.持续心肌挫伤的患者。2.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3.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正常患者。4.非心脏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心律失常评估。5.睡眠呼吸暂停患者。6.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三)无心律失常症状患者测定HRV评估远期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的适应证I类无。Ⅱ类1.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2.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Ⅲ类1.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正常患者。2.糖尿病患者评估糖尿病精神病变。3.存在可能干扰HRV分析的心律失常(如房颤)的患者。(三)评估抗心律失常治疗的适应证I类评估个体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其心律失常的基线特点是可重复,并且频发的程度应足以进行分析。Ⅱla类高危患者中检测抗心律失常治疗的致心律失常作用。Ⅱb类1.评价心房颤动心室率控制。2.门诊判定治疗期间反复发生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非持续性心律失常。Ⅲ类无。(四)评估起搏器和ICD功能的适应证I类1.通过评价频繁发生的心悸、晕厥或先兆晕厥等症状来评估设备的功能,以除外肌电抑制和起搏器诱导的心动过速,并且帮助设定改进参数如频率适应和自动模式转换等。2.在设备问询未能确定诊断时评估可疑的部件失灵或功能障碍。3.评估频繁接受ICD治疗的患者对辅助药物治疗的反应。Ⅱb类1.作为对连续遥测的替代或辅助方法,评估起搏器或ICD植入后即刻的术后起搏器功能。2.评估植入除颤器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律。Ⅲ类1.通过设备问询、ECG或其他有用数据(如胸片等)足以确定潜在的原因/诊断时,评估ICD或起搏器功能障碍。2.对无症患者进行常规随访。(五)检测心肌缺血的适应证I类无Ⅱla类怀疑变异型心绞痛患者。Ⅱb类1.评估无法运动的胸痛患者。2.无法运动的血管外科患者进行术前评估。3.已知冠心病和不典型胸痛综合征患者。Ⅲ类1.能运动的胸痛患者进行初次评估。2.无症状患者进行常规筛查。操作程序1.由临床医师选择有适应证的患者,详细填写监测申请书。2.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前停用与心脏有关的药物24小时(除外对药物疗效进行的监测)。3.首先记录一份常规12导联的心电图,供分析DCG时参考。4.患者进入动态心电图室,稍作休息,情绪稳定后,嘱患者解开上衣,暴露前胸,用片擦去粘贴电极处皮肤上的油脂,刮除胸毛。5.选用优质电极粘贴在胸部固定的位置上,将导线正确地连接在电极上,然用胶布加以固定。6.记录器装好电池,校正时间检查无误后,如开始记录。7.填写生活日志,由患者本人或护理人员完成。8.向患者讲明注意事项及保护记录器的方法,即可离开检查室。9.监测24小时之后取下记录仪,输入回放系统进行分析处理。10.检查分析记录中出现的所有事件,对其错误进行修改删除。11.筛选打印的数据、图表、心电图,必须准确、清晰,记录阵发性心律失常要有头有尾,写明各种异常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发生时间、有无症状。12.工作完毕后关机、关闭电源。注意事项1.患者配带DCG记录器以后,不易做剧烈活动,以免肌电干扰产生伪差,影响心电波形的注准确性。2.发现机器故障,导线脱离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及时排除故障,记录器应防水,防震动。3.午间休息及夜间睡眠时应取下背带,将记录器放在床边安全处,起床时立即配带在身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fl/267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