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block,AVB)系指由于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延长所引起的房室之间传导缓慢或中断的现象。按阻滞程度可以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
一病因
大多数见于病理情况,常见原因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急性风湿热、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结缔组织病和原发性传导束退化症等。一度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见于健康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二临床表现
除病因相关表现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症状,二度Ⅰ型和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常有心悸、乏力等不适。高度、几乎完全性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取决于发病原因和心室率快慢,可表现为心悸、心功能不全、心绞痛、眩晕或晕厥,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或猝死。体检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心音减弱;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搏脱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心音强弱不一,可闻及响亮清晰的大炮音,为心房心室几乎同时收缩所致,心率慢而规则,35-50次/分。
三心电图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AVB)亦称房室传导延迟,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P-R间期≥0.21s(14岁以下儿童≥0.18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图5)。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II°AVB)电激动自心房传至心室过程中有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室脱漏现象,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P波后无QRS波,可同时伴有房室传导延迟。可分两型:
(1)二度Ⅰ型AVB亦称莫氏I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P波不能下传),在心室脱落后的第一个PR间期又恢复至初始的时限,然后再次逐渐延长,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称为文氏现象(Wenckebachphenomenon)。通常以P波数与P波下传数的比例来表示房室阻滞的程度(图6)。
(2)二度Ⅱ型AVB亦称莫氏II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每隔一个或数个心动周期出现一个或数个心室漏搏,下传心动周期的PR间期可正常或延长。发生心室漏搏时的长RR间期等于短RR间期的整数倍。心室漏搏次数越多,心室率越慢,预后越差(图7)。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III°AVB)亦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特点为心房(P)与心室(QRS)各自激动,互不相干,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若房室传导阻滞水平较高,逸博起搏点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上,心室节律则为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QRS波正常),心室率40~60次/min;若房室传导阻滞水平较低,逸博起搏点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下,则为室性逸搏心律(QRS宽大畸形),心室率20~40次/min(图8)。
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若P波与QRS波群的传导比例≥3:1者,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若能下传心室的P波3个,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四治疗
1、病因治疗解除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停用有关药物,纠正电解质失衡等,各种急性房室传导阻滞,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2、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一度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应酌情选用β1受体兴奋剂、M受体拮抗剂和非特异性兴奋传导促进剂。阿托品可用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不宜用于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逸搏心律的患者。老年前列腺肥大者也不宜应用。多巴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服素可用于阿托品无效或不适用的症状性心动过缓患者,也可用于起搏治疗前的过渡。多巴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肾上腺素合用。这些药物可导致心肌氧耗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产生新的快速心律失常,因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应慎用。
3、心脏起搏治疗研究表明起搏器可以预防晕厥复发,提高生存率。由可逆性原因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无起搏指征,二度Ⅱ型和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植入起搏器治疗。对于二度I型及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是否需要植入起搏器存在争议,需考虑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可能进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出现症状或者EPS检查提示阻滞发生在His束水平以内及以下时,应考虑进行起搏器治疗。束支传导阻滞病因及临床表现与房室传导阻滞相似,对于晕厥、BBB和EPS阳性结果的患者,应进行起搏器治疗。交替性BBB,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进行起搏器治疗。
文章作者项美香医院文章来源:心血管网
北京医治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去哪最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hl/1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