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性心动过速概述

  (一)定义

  凡起源于或发生在希氏束以下部位的心动过速称为室性心动过速。   自发:连续3个以上;诱发:连续6个以上;

  (二)发生机制   1.自律性;2.折返性;3.触发性

二、室性心动过速ECG特点

  (一)室房分离

  (二)室性融合波、室上性夺获   (三)额面电轴—无人区电轴(noman’sland)   (四)QRS波形态   (五)QRS波同向性   (六)QRS波时限

  (一)室房分离   室房分离诊断VT的特异性%   室房分离是鉴别VT和SVT的重要条件

  识别室房分离的注意事项   1.室房分离时的P波在R波振幅较低的导联最容易识别—肢体导联

——风吹草低见牛羊

  2.体表心电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室速时频率快、QRS波过宽,心电图上常常看不到明确的P波。

  3.ESO可记录到高尖的P波暴露出室房分离,有助于识别,明确诊断。

  (二)室性融和波和室上性夺获   约5%的几率发生室性融合波和室上性夺获。   发生条件:(1)心室率bpm;(2)无室房逆传;(3)房室结下传功能正常。

  (三)额面电轴

  无人区电轴(noman’sland)   当QRS波的额面平均电轴位于-90°~-°区域(西北象限,电轴极度左偏或右偏)   10%的室速具有无人区电轴。无人区电轴诊断VT的特异性%

  (四)QRS波形态

  1、如QRS波呈RBBB图型:   ①VT时V1导联呈“R、Rs”型,R波时限30ms;

  ②“丑征”(uglysign)-Moulton提出   ③VT时V6导联R/S1

  2、如QRS波呈LBBB图型:   VT时V1导联r波时限30ms,   S波降支有顿挫或QRS波   起始至“S”的最低点60ms。

  (五)QRS波的同向性

  胸前导联   ①正向同向性:VT:敏感性:60%~70%   ②负向同向性:VT:特异性:%

  (六)QRS波时限

  Akhtar提出具体诊断VT的标准:

  右束支阻滞:QRSms;左束支阻滞:QRSms;

  QRS波时限大于ms,绝大多数为VT。

  特发性室速QRS波时限:~ms,甚至≤ms。

三、食管心电图(ESO)

  是将食管电极放置于心脏后方食管内,相当于在左房后壁记录心外膜心电图,所以P波高大,形态近似于心内电图,且操作简单。

基础部分:最佳刺激部位

单极食管心电图

双极食管心电图

四、食管心电图对室速室房传导关系的诊断

  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经常出现激动从心室向心房的逆向传导。

  Kistin食管导联研究21例室速结果显示:   1、室房分离7例(33%);   2、1:1室房传导10例(47%);   3、室房传导阻滞4例(19%)。

  Wellens和Lie研究45例患者心电图:   1:1室房传导29例(64%);   当心室率很快时,室房传导较少见,7例心室率大于bpm时,只有1例存在室房传导。

  Akhtar等报道的例室速结果显示:   1、室房分离55%;   2、1:1的室房传导25%;   3、室房传导阻滞20%;   一个规律是室房逆向传导的RP间期为0.11s或更长。

  我院行食管电生理检查并确诊为室速者67例,结果显示:   室房分离39例(58.21%);   室房逆传28例(41.79%):   其中:室房1∶1传导16例(23.89%);   室房2∶1传导7例(10.45%);   室房文氏型传导5例(7.45%)。

  (一)ESO诊断室房分离

典型病例1:

  患者男性,29岁,反复心悸5年,再发加重5天。患者未行特殊处理,持续5天后症状自行终止。为明确心悸原因来我院食道调搏检查。

图1A:Ⅱ导联偶见P波,是室房分离还是室房传导?

图1B:ESO导联清晰显示P波与QRS波无关,心室率>心房率。

ESO诊断:室速—室房分离

  (二)室房1∶1传导   室房1:1逆传:在室速中每个QRS波后伴随有一个P波,在Ⅱ、Ⅲ、aVF导联是倒置的,此P波是心室逆传激动心房形成的逆传P-波。

  室房1:1逆传应与阵发性室上速(如AVRT)的房室1:1关系相鉴别。即使ESO也不易与室上速伴差传鉴别,可根据体表心电图特征和心房超速刺激能否终止心动过速进行鉴别。不能终止的考虑为室速,能终止的考虑为室上速。

典型病例2:

  患者女性,20岁,发作心动过速持续5天,医院诊断为PSVT伴右束支差传,用各种抗室上速药物治疗无效转来我院急诊科。

图2A:自发心动过速肢导联心电图—P波不明显

图2B:宽QRS波心动过速(V1、ESO导联)

  发作时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型,ESO的R波后均可见P-波,呈1:1室房传导,RP->70ms,曾误诊为AVRT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图2C:S1S1超速刺激时,S1脉冲刺激起搏心房下传心室,使QRS波群变窄,停止刺激后不能终止心动过速。

  TEAP诊断:室性心动过速1:1室房传导。   心内电生理证实为左室间隔室速。

  (三)室房2∶1传导   室性心动过速时因心室激动频率太快,房室结或心房还未脱离不应期,室房逆传时不能1:1夺获心房,表现为2:1室房逆传。

典型病例3:

  患者男性,41岁,阵发心悸1年,近9天发作频繁,本次发作持续2天。

图3A:自发宽QRS波心动过速12导联心电图,QRS时限ms,频率bpm,呈RBBB型,V1出现深倒的P-波,每2个QRS波后出现1个逆行P-波,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提示室速伴室房2:1传导。

图3B:V1和ESO导联同步记录,ESO的P-波高大直立,表现为2:1室房传导关系。

  (四)室房逆传文氏型   室速时心室激动室房逆传呈文氏现象,室速在脱离房室有效不应期后,可沿希氏束-房室结逆传心房,逆传逐渐延缓,呈逆传文氏现象。

  室速发生文氏型逆行传导时,在ESO可清楚测量出逐渐延长的R-P-间期,从而明确诊断;

典型病例4:

  患者女性,27岁,阵发性心动过速3年。本次发作持续有6天,医院治疗无效转来我院急诊科,急诊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心动过速。

图4A:自发性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心电图(肢导联及V1导联)

  心动过速频率bpm,P-在Ⅱ、Ⅲ、aVF倒置,aVR直立,为逆行P-波,V1导联清晰的表现出3:1的传导形式,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酷似室速3:1逆传。

图4B:自发性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心电图(V1、ESO)

  V1、ESO同步记录,ESO显示RP-间期逐渐延长后脱落,呈3:2室房文氏型传导,而不是室速3:1逆传。

  (五)交替出现文氏型室房逆传及2:1室房逆传

典型病例5:

  患者,男性,40岁,心悸2年,再发加重2小时入院。

图5A:肢导联初看似室房分离

图5B:ESO心电图显示交替出现室房文氏型逆传及2:1室房逆传

小 结

一、室速时重视心电图的几项%效应

  房室分离:%室速

  无人区电轴:%室速   胸前导联负向同向性:%室速

二、ESO对室速的诊断作用

  因ESO的P波高大易于辨认,在诊断心律失常时有独到之处,已成为临床心电图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1、对室速伴室房分离的诊断:   ESO的P波不受室速QRS波群时限的影响,在宽QRS波群中脱颖而出,十分容易辨认,使有室房分离室速的诊断变得相对简单。

  2、对室速伴1:1室房逆传的诊断:   室速伴1:1室房逆传应与AVRT鉴别,利用食管心房调搏超速刺激,心动过速能否被心房刺激所终止,不能终止时多支持室速的诊断。

  3、对室速伴2:1及文氏型室房逆传的诊断   室速发生2:1逆传时,在ESO可清楚看到2个QRS波后1个逆行P波,R-P-间期固定;   室速文氏型逆传时,ESO可测量出逐渐延长的R-P-间期,从而明确诊断。

作者:李乔华(医院)

  李乔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内知名的心脏电生理专家。   现任: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康复医学会首届心电学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心电专科联盟委员会顾问;中国心电学会心房调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心房调搏湖南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心电会诊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电学会第二届动态心电图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电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心电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心律学会女性心律失常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律学会无创心电生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康复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远程心脏监护技术学会专家委员;   《临床心电学杂志》、《实用心电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医师杂志》编委。荣获“中国杰出心电学工作者”及“无创心脏电生理学贡献奖”。多次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成果奖及医疗新技术成果;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26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

  参与3部中国专家共识编写:1、食管心脏电生理中国专家共识();2、窦性心率震荡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3、心电图诊断术语规范化中国专家共识()。

  主要研究方向:心律失常心电图及食管心脏电生理学。

推荐阅读

学术荟萃|姚焰:心脏神经消融术:心律学一个新兴的领域

学术荟萃|丁春华:左束支起搏技术最新进展

学术荟萃|刘凡:心房颤动规范化治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学术荟萃|华伟:心脏起搏最新临床研究

学术荟萃|王新康: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

学术荟萃|汪文娟:室速积分法诊断宽QRS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曹雪滨:预适应训练心脏保护作用实际应用的探索

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崔连群:引领未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未来方向,实现冠脉介入“零植入”

学术荟萃|王正忠: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当前的推荐和新进展

学术荟萃|葛均波:年心血管治疗进展回顾

学术荟萃|杨士伟:冠心病介入治疗挑战及进展

学术荟萃|魏庆民:PCI术中球囊支架通过困难的解决办法

学术荟萃|马长生:心房颤动防治的发展与展望

学术荟萃|张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综合防治

学术荟萃|韩雅玲:任重道远 未来可期

学术荟萃|郭丽君:PCI患者DAPT时长有望缩短吗?

学术荟萃|荆全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CTO病例

学术荟萃|李春洁:深化胸痛中心建设,践行胸痛中心全市模式

学术荟萃|赵世华:心血管影像临床应用与进展

学术荟萃|严金川:急性心脑血管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刻不容缓

学术荟萃|周玉杰:心血管病诊疗困境与探索

学术荟萃|李成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学术荟萃|于波:影像学指导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策略制定

学术荟萃|关怀敏: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jg/214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