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医医院廖德宁教授讲解了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的生物物理学及其临床应用进展。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可缩短消融时间,减轻疼痛,减少止痛药用量,减轻呼吸对导管稳定性的影响,降低消融损伤深度,降低血栓或心衰风险。
2.苏华:房颤导管消融的并发症及防治
医院苏华教授讲解了房颤导管消融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年龄、性别、老年、女性、CHADS2评分≥2分是发生并发症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房间隔穿刺时,偏高时易损伤肺动脉,偏低时易损伤冠状窦,偏前时易损伤主动脉。发生心脏压塞时,患者血压迅速下降,心影搏动减弱,甚至心跳骤停;采取间歇性左前斜位透视,看心影搏动情况或心腔内超声(ICE)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
3.谢双伦:非肺静脉来源触发的房颤标测与消融
中医院谢双伦教授讲解了非肺静脉来源触发的房颤标测与消融要点。非肺静脉来源的触发灶包括上腔静脉、左房后壁、界嵴、冠状窦窦口、Marshall韧带及房间隔等部位。非肺静脉来源的触发灶的标测激动顺序,以最早心房激动点为消融靶点。成功消融的终点是,采用各种心房刺激方式(包括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房速;消融成功后观察30分钟重复心房刺激仍不能诱发心动过速。
4.石瑞正:STSF+AI高效消融在房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医院石瑞正教授讲解了STSF+AI高效消融在房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主要目标以AI为终点,通过功率调整(40~50W),优化单点消融时间至10~15秒。STSF结合AI高效消融呈现出明显的临床获益,可降低操作难度,缩短术者学习曲线与操作时间,提高单点消融的有效性,提高整体操作的安全性。
5.张翼:肺静脉及前庭电位的识别与鉴别
湖南医院张翼教授讲解了如何识别和鉴别肺静脉及前庭电位。肺静脉电位呈高频尖锐的电位;心房电位低钝,呈W或M型;肺静脉前庭电位高尖杂乱,由心房电位和高尖的肺静脉电位融合而成。隔离肺静脉时,肺静脉电位和心房远场电位逐渐分开、脱落,电位反转是重要的消融部位。
6.张志辉:F5V5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及HOT-AF研究
医院张志辉教授报告了F5V5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和HOT-AF研究进展。F5V5房颤整体解决方案有助于培养成熟术者;新消融工具、新消融能量、新消融理念的应用有可能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HOT-AF研究提示,房颤持续是触发基质和维持基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电驱动灶基质消融能明显增加达到窦性心律这一介入终点的比例。7.吴钢:持续性房颤—左房后壁“BOX”消融
医院吴钢教授探讨了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后壁的消融策略。左房后壁“BOX”消融的优势包括降低房颤复发率,有较高的房颤终止率。左房后壁存在的间隔-心房束电传导将提高导管消融成功率。“BOX”消融终点包括肺静脉隔离和后壁隔离。
8.唐成:Pentary导管在房性心律失常消融中的应用
医院唐成教授讲解了Pentary导管在房性心律失常消融中的应用。在房性早搏的导管消融中,Pentary电极移动要缓慢,导管稳定后再采点,须注意排除导管机械刺激的早搏;也可先用FAM建模,然后进行激动标测,快速标测明确方向后,在局部高密度标测,并结合单双电极图。
9.石瑞正:左心耳封堵术—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新选择
医院石瑞正教授讲解了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应用进展。房颤患者数量庞大,脑卒中风险亟待控制,但现有治疗方案并不完善,左心耳封堵作为一种很好的补充方案,研究显示安全有效。对于不能服用抗凝药、不愿服用抗凝药或高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
10.凃欣:房颤遗传学研究与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凃欣教授讲解了房颤遗传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利用显性遗传模型,4q25SNPrs预测房颤导管消融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1.4倍。房颤与长QT间期、短QT间期或Brugada的相关基因表达,如下图所示。
11.曾丽雄:青年术者成长之路
医院曾丽雄教授分享了其学习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心得和体会。动静脉穿刺和房间隔穿刺时,需熟悉心房的位置及毗邻结构,熟悉采用的设备、材料与技术。操作过程中,左心房三维重建与肺静脉定位尤为重要。其中AI高功率、短时程消融可缩短操作时间,并可造成更局限而持续的损伤。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张小珍┆美编高红果┆制版张小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