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1.1
心电图分析:
图1.2是同一个人。
图1:R3提前出现,其前有P波,联律间期<0.6s,P隐藏在T的下降支中,PR间期应该>0.12s,代偿间歇不完全,是房性期前收缩。
R3和窦性下传的QRS形态有差异,考虑是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P在多个导联辨识困难,容易误诊为干扰,进而把R3视为室性期前收缩。
为了避免误诊,记录了图2。
图2
图2.1
心电图分析:
图2:R7提前出现,其前有P波,联律间期<0.6s,在V1导联可见形态清晰的P落在T的末端,PR间期应该>0.12s,代偿间歇不完全,是房性期前收缩。
R7和窦性下传的QRS形态有差异,和图1中R3形态一致,考虑为同源性房性期前收缩。
P在其他胸导辨识困难,容易R7视为室性期前收缩。
判断室早的关键是QRS前无相关p波,进而确定QRS激动来源为心室。
判断房早的关键是QRS前有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进而确定QRS激动来源为心房。
我们要充分利用和12导同步的优势,在不同导联观察同一问题,给异常心搏充分展现的机会。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动过缓,
2,房性期前收缩。
相关知识点:
一、房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左、右心房、房间隔、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期前收缩,称为房性期前收缩(APB)。在各种期前收缩中,以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最高。
Holter监测显示,正常人群中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75%~90%,大多数非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房性期前收缩是偶发的,24小时房性期前收缩总数不超过次。
起源于T波顶峰上的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
房早心电图特征:
①期前出现的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0.12秒;
③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作者陈腾飞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感谢支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wh/2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