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图1心电图诊断:
1,心房扑动,
2,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3,ST-T改变。
分析:
图2、3相对容易鉴别诊断,房室下传比例清晰,容易识别,都是房扑。
图1因为有心室率快、完全性右束支阻滞、ST-T改变,对F波识别带来很大干扰。
1,因为房室下传比例多变,心室率不规则,容易误诊为房颤。这种类型的房扑的散点图和房颤也很像。
2,因为有些导联F波不典型,甚至找不到F波,容易误诊为房颤的“f”。
F波并不会出现在所以导联上,我们应该从F波清晰的导联来判断房扑。
如图1的II、III、avF导联,F波清晰。胸导联上,ST-T对F波干扰太大,不适合用来判断房扑。
一、心房扑动(AF)是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F波频率~bpm,其间无等电位线。F波通常按一定比例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固定时,R-R间期匀齐,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者,R-R间期不规则(如图)。
心房扑动比房性心动过速少见,与心房颤动比较,两者的发生率1:15-20,心电图是诊断心房扑动首选和主要技术,Holter检出率为2.3%。多数心房扑动持续时间短暂,仅有数秒钟至数小时,部分心房扑动持续存在或转变为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是折返,对其折返环路,缓慢传导区的部位等都有了深入的研究,为临床根治心房扑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射频消融典型心房扑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功率90%以上。
二、典型心房扑动
典型心房扑动包括逆钟向和顺钟向两种类型:逆钟向心房扑动,II、III、aVF导联F波倒置,顺钟向心房扑动,II、III、aVF导联F波直立。
1,F波:波形相同、波幅相等、间期匀齐、波间无等电位线、呈三角形的锯齿状F波,F波频率~/min。(这是诊断房扑最重要的依据)
2,FR间期:FR间期可以固定,也可不固定。FR间期通常比窦性心律时的PR间期长。
3,QRS波群:
F波下传的QRS波形一般与窦性QRS波群相同。
但伴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蝉联现象,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及其分支阻滞,与窦性QRS波群不同。
4,心室率
心室率多在60~/min,活动或白天清醒状态,多为2:1或3:1下传心室,1:1下传时,心室率快速,夜间睡眠或白天卧床休息时,房室传导比例增大,转变为4:1、5:1、6:1甚至更多的F波因干扰,隐匿房室传导或合并房室阻滞未能下传心室,出现心室长间歇。
F波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日,少数患者长达数年之久。
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为2:1时,有时诊断比较困难。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鉴别。夜间睡眠时,室率减慢以后,F波清楚地显示出现
三、几种特殊类型的房扑
1,不纯性心房扑动
心电图表现为以F波为主的心房扑动之间夹杂有少量{波者,形其为不纯性心房扑动。
2,不纯性心房颤动
心电图表现以f波为主的心房颤动波中夹杂有少量F波者,称为不纯性心房颤动
3、心房扑动一心房颤动
心电图上F与(波持续的时间大致相等者,称为心房扑动一心房颤动。F波与r波先后出现,互相转化。
四、房扑和房颤的鉴别
这里我们介绍下房扑和房颤鉴别的分规试验,即分规的一脚对应一个明显的F波或f波,另外一个脚对应另外一个明显的F波或f波,以此距离再去测量,如果这个距离在其他F或f波之间可以精确重复,则为房扑,如不能重复,则为房颤。
分规试验,是复杂的房扑和房颤鉴别的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陈中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fowgm.com//kcyzz/21418.html